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报刊剪辑 >> 抗美援朝专题 >> 抗美援朝运动 >>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
消灭基德的幻想——我看了《美国之音》
发布时间: 2010-07-22    作者:王亚平    来源:人民日报 1950-11-21
  字体:(     ) 关闭窗口

  标题:消灭基德的幻想——我看了《美国之音》

  作者:王亚平

  日期:1950.11.21

  版次:3

  正文:

  我看了美国之音,想到了有人对于美国的假仁假义、伪装民主的现实社会,以及美国式的生活,存在着或深或浅的幻想。这种幻想是要不得的,是有害的,是危险的。如果这种幻想不铲除,那就一定像没有觉悟之前的基德上尉一样,遭受到美国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与谋杀。

  本来一种幻想,在人的思想里凝成,是有它的社会根源的。基德上尉虽说在反法西斯同盟军中,由于他有高度的正义感,成为一个同情苏联,仇恨法西斯的进步军官,并以获得苏联奖章为荣耀。但是,由于他生长在美国的家庭里,受过美国式的教育,度过美国式的生活,他的幻想也就在他血液里生了根,如果不遇到严重的现实打击,就很难一下铲除掉。

  对于美国存在着幻想的人,他的思想根源虽说与基德上尉不同,但他的危害是一致的。他大概是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以及蒋匪帮的愚弄下对于美国真实情况并不了解,单单听到反动派的愚弄宣传,使他对于美国的认识有了错觉,就在这错觉上产生了幻想或者是游离于革命与反动之间,看不到劳动人民的生活,看不到革命的力量,看不透帝国主义的本质,因而产生了这样的幻想,随着革命的进展,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反蒋斗争,他的思想会有提高,会有进步,对于美国帝国主义以金钱武器援助蒋匪帮,扩大内战,侵略中国的阴谋和实际行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有了真切的感受,正如基德上尉所经历的一样,于是幻想开始动摇了。

  幻想的动摇,并不等于彻底的消灭,因为这是一个思想问题,既是一个思想问题,就不会一巴掌拍散。他可能还会说“美国的月亮比中国亮”,“美国的货物比中国好”,“美国的电影技术比中国强”,“美国的原子弹比什么都厉害”,“美国人也是讲民主的吧”等等,这种潜藏在思想根源里的东西,如果不铲除,他就会妨碍抗美援朝工作的更好开展。

  基德上尉的幻想自然没有这样严重,他是美国型的,——是美国正义军人(知识分子)在那特定环境里产生的。因此,他虽说有和美国反动派惠勒斗争的勇气,有维护正义的决心,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对美国的现实社会,对美国的总统、民主、法律,还存在着最后的幻想。等到他被无缘无故的撤消军职,受到侮辱,以致受到枪伤之后,他的幻想才开始破灭了。他的获得转变,自然还要归功于他的战友共产党员麦唐纳,从战地的相处,到家乡的相遇,多少次对于基德所幻想的东西,加以深刻的解说与警告,最巧妙的是麦唐纳和基德谈话的时候燃起了一根火柴,他打着比方说“这就是总统法律”,紧接着扑的一声吹灭了火柴,解释说“华尔街的老板们是不要这个的”。就在当天,一个老警察来告诉基德,反动政府判定他是“红党”,是“美国的叛徒”,马上要逮捕他,这样,在真理的光耀与现实的打击下,存在于他思想深处的幻想,才真正的铲除了,毅然决心地走向了革命。

  在美国之音上演的舞台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美国强盗统治下的社会,看到了肮脏的美国式的生活,看到了少数统治者的为非作恶,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与反抗意志的生长,看到了共产党员公开和秘密的坚苦斗争,看到了基德上尉转变的整个过程与形象。因此,美国之音的上演特别在抗美援朝工作开展的今天,在教育广大观众和人民应该仇视、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的今天,更有它深刻的教育意义。最后,我要郑重的说一声,必须彻底铲除像基德上尉的一切幻想,扭转他的思想,使他走向抗美援朝完成中国革命斗争的洪流。

    1. 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转型
    2. 粉碎“美国之音”
    3. 美国学术界关于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的研究
    4. 美国智库中国研究的新特点新趋势
    5. 毛泽东国家安全观与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思考
    6. 美国空间能力建设新进展
    7. 从美国对华战略辩论看中美关系的变化
    8. 中国应对TPP的根本之策
    9.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背后的三种思维
    10. 当前中美关系的基本态势及其问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