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新路”
时光进入2003年。这一年,一篇名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触动了百姓,触动了高层,触动了海内外,引发了“特区不特”大讨论。
此时的深圳,没有了特殊的政策优势,土地、水、环境等资源告急,企业大举外迁,多元利益格局下的社会矛盾凸显。在有“天下第一村”美称的深圳龙岗区南岭村,村庄3.14平方公里土地的大部分都搞了工业。村里的“老支书”张伟基说,依靠工业厂房出租的路子不能再走下去了,发展思路也要转型。
特区的遭遇是中国的缩影。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特区进入了矛盾凸显期,高投入、高消耗、低附加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思想观念、体制制度也已经有些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未来该怎么走?深圳别无选择:再度解放思想,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在新起点上“走出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科学发展之路。
2009年5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批,提出“四个先行先试”:一是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二是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三是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先行先试;四是对国家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先行先试。
随着综合配套改革的开展,深圳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深圳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延伸。2009年,深圳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611亿元,占GDP比重达31.8%。深圳相继诞生了华为、中兴、中集、比亚迪等超级巨头,这些企业在全球布点,形成生产“日不落现象”。
——深圳政府机构改革拉开大幕,将原有46个政府部门精简为31个,精简幅度达1/3。在这场被简称为“大部制”的改革中,深圳再次引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潮流。
——深圳前海地区创新金融体制机制,建设粤港金融体制机制对接的试验区,深港金融业融合发展进入“蜜月期”,具有更强全球竞争力的“深港金融圈”正在成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