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
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探索
发布时间: 2010-09-01    作者:王荣 于伟国    来源:《求是》 2010-09-01
  字体:(     ) 关闭窗口

   制度创新:创造奇迹的不竭动力

  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 王荣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支持下,深圳发挥“排头兵”作用,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实践证明,制度创新是经济特区发展的灵魂,是创造人间奇迹的源泉。

  30年来,深圳始终按照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伟大战略,勇于担当探路尖兵的历史重任,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

  进行了一系列敢为人先的创新实践。深圳秉承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大胆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创造了诸多“第一”:新中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在这里落下;新中国的第一只股票在这里发行;以建立“大部制”为突破口的行政体制改革在这里奠基,到2009年深圳共进行了8次机构改革和4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功探索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为全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辟了道路;率先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创办“文博会”,实行文化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探索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

  制度创新激发了特区快速发展的活力。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四个奇迹”在深圳人手中诞生。一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奇迹。从1979年到2009年,深圳GDP增长4175倍,年均递增25.8%。2009年,GDP达到8201.23亿元。良好的制度环境成就了国内外各类要素资源的高效聚集,166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深圳,培育了华为、中兴等本土跨国公司。二是城市迅速崛起的奇迹。从边陲小镇迅速发展为现代化大都市,城市功能国内领先,形成陆海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体系,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三是社会快速进步的奇迹。2009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244.52元,居全国第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取得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举办权。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四是“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奇迹。深圳市党员从1.4万人增加到30万人,基层党组织从700多个增加到2万多个。培育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深圳精神”,推出了一大批唱响全国的文艺精品,展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景象。

  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广泛应用。深圳的改革探索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深圳制度创新的实践,为国家修改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废除粮油票证供应制度、实行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公务员制度等提供了现实依据。全国各地纷纷来深圳考察交流,深圳的很多成功经验已经走向全国。

    1. 创办经济特区:中国对外开放的起点
    2. 金民卿:国家战略下的经济特区优势再造
    3. 赵振华:我国自贸区与经济特区的异同
    4. 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区
    5. 肩负好经济特区使命 当好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
    6. 把经济特区“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7. 从经济特区到自贸区看中国经济改革走向
    8. 建经济特区设想来自中国
    9. 沿着党开辟的改革开放道路奋勇前进
    10. 经济特区而立之年忆谷牧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