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牢记经济特区历史使命 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
发布时间: 2010-08-23    作者:王荣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8-23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深圳市市容。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弹指一挥间,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缩影,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执政能力。

  勇担历史使命,“杀出一条血路”,率先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科技革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束缚。特别是我国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经济走到濒于崩溃的边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既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找准突破口攸关改革开放大业的成败。邓小平同志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智慧,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构想: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他要求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30年来,深圳担负起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畏艰险、敢闯敢试,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冲破旧体制的樊篱、勇闯“禁区”,冲破传统理论教条的桎梏、勇闯“盲区”,冲破深层次矛盾的羁绊、勇闯“难区”,成功闯出了一条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之路,闯出了一条从封闭半封闭到参与全球竞争的开放之路,闯出了一条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之路。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精神,深圳经济特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先行探索,把中央改革开放的战略设想变为生动现实。

  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发展是硬道理。作为经济特区,首先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深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推进产业转型、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0年来,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6亿元增长到8201亿元,年均增长25.8%。目前,深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6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0.8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1. 深圳前海推出百余项创新举措
    2. “四华一启”托起深圳创新发展
    3. 深圳车改,新体制里的老问题
    4. 创新,深圳为什么行
    5. 加快将深圳建成一流法治城市
    6. 深圳市启动文明家庭评选暨寻找“最美家庭”活动
    7. 以深圳为例——探索现代城市管理之路
    8. 教育信息化的“深圳质量”
    9. 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的思考
    10. 继续承担突破性改革重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