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沈雁昕: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发布时间: 2017-12-04    作者:沈雁昕    来源:国史网 2017-09-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牢牢把握我国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全局性的深远意义。5年来,党中央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新局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发展新成就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等。5年来,党领导人民朝着这个目标进行了历史性的迈进。 

  (一)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 

  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是时代的要求。中共十八大召开之际,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还比较突出。粗放发展方式造成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这种发展方式受到了资源环境的约束。与此同时,欧美发达国家提出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恢复经济,新兴市场国家利用成本优势,与我国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任务十分紧迫。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一方面遏制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推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经过5年的努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国家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5年来,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从服务业载体的变化来看,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诸如电子商务、分享经济等互联网服务迅速发展。2013~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其他互联网服务企业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1.5%、32.4%、17.5%和28.0%。从发展动能来看,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等创新引领的服务业不断发展,优势日益突显。从服务内涵来看,教育培训、文体、旅游、养老等服务产业快速崛起。服务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2016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到51.6%,比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1] 

  工业向中高端水平成功转型。中共十八大以来,工业转型升级呈现出新特点。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传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过剩产能被不断减量调整。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和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迅猛。通过积极实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据德勤有限公司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对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的研究结果显示,2016年中国、美国和德国被列为世界最具制造业竞争力国家的前三位。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我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C919和支线飞机ARJ21、载人深潜、国产钻井平台深海海上气田开发、大型水电设计施工和管理、国产高档机床关键功能部件、风电、核电等方面均有突破。2016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5年增长10.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5个百分点。[2] 

  农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着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共十八大以来,农业结构的优化具有以下鲜明特点: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实现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要素逐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农业功能拓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业与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诸如观光农业、休闲农庄等农业新业态和新型经营活动快速涌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大量涌现,进一步巩固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2016年,除粮食持续丰收并站上站稳12000亿斤新台阶之外,经济作物、林业生产、畜牧业生产、水产品生产均实现快速增长。据科技部测算,2016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比2012年提高1.7个百分点。[3]农业结构的优化,为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消费需求不断培育,发挥了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重要作用。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适度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使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2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3万亿元,增长55%。[4] 

  5年来,消费市场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消费市场驱动正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二是消费商品结构从实物商品向更多服务消费转变,信息消费,旅游、电影等休闲文化消费,大众餐饮等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三是以“互联网+零售”为代表的新兴业态迅速发展,网上零售市场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聚合了零售、餐饮、娱乐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运营模式,为实体商业业态的转型提供了经验。四是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及消费供给等的快速成长,新消费结构的供给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 

  (二)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5]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放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从政策制定、领导方式、资金投入、体制机制、有效监督等方面着手,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不断完善精准扶贫工作体系,建档立卡,驻村帮扶,分类施策,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切实提高脱贫成效。以政府为投入主体,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支持。同时,保险业扶贫、证券业扶贫也卓有成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整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已经形成。此外,中央出台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确保脱贫攻坚经得起实践的检验。5年来,脱贫攻坚成绩显著。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6年的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91万人。201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指出“中国在全球减贫中发挥了核心作用”。[6]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一是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中共十八大以来,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坚持供需两端发力,统筹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就业的稳定和扩大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2013~2016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均超过了1300万人,新增就业连续保持在较高水平。[7]二是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6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2012年下降2.9个百分点,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8]三是房价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抑制,居民住房面积和质量持续提高。党和国家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了棚户区改造计划完成,狠抓了房地产调控和三线、四线城市及县城房地产去库存工作,努力构建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确保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四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迅速提高,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全国现已初步形成城镇网络体系,其特征是以特大城市为龙头,大型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补充,广大乡镇为底基。目前,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农民求医、就学以及公共服务更加便利。五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职工和居民两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其他相关制度建设都在有序进行。养老政策制度日臻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三)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发展显著。教育普及程度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05年提高到2015年的9.42年。[9]教育质量得到提升,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区划、校际等教育差距逐步缩小。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高,2016年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8] 

  文化建设成绩斐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基本实现了“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公共文化投入实现较快增长。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以政府为主导,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持续增加。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文化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文化资源、文化创新、文化形态参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互联网+文化”优势明显,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蓬勃发展。 

  卫生和健康事业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大幅增加。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4万个,其中医院2.9万个。[10]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民。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破除公立医院以药养医机制,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事业的发展理念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向预防为主。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投入,重视医疗资源重心下移,为人民群众创造出便捷的健康服务。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15年的76.34岁。婴儿死亡率由2012年的10.3‰下降至2015年的8.1‰,孕产妇死亡率由24.5/10万下降到20.1/10万。体育产业蓬勃发展。[8] 

  二、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场事关全局的攻坚战。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在许多重要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11]在供需环节,需求发生改变,但供给的产品在质量、服务等方面却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化。因此,必须改善供给结构,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平衡。中共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努力提升供给体系。改革的主要方面:一是通过市场及法治化解过剩产能。二是通过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使房地产库存持续减少。三是通过推动市场化兼并重组,市场化债转股试点,强化企业负债自我约束,去杠杆步伐稳健。四是降成本成效显著。五是各地区、各部门从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环节入手,扩大有效投资,使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短板领域投资快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运行质量效益逐渐好转。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2016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3.2%,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2015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12] 

  通过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监管作用得到更好发挥。通过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并实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部分地区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国企改革也不断深化,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央企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实行薪酬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价格机制改革等重要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3]在新常态下,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紧迫问题,就必须依靠创新。中共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成效显著。 

  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国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财政资金扶持规模、研发投入不断增加。2016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5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2.5%,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1%,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按汇率折算,我国研发经费总量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14]对科技产业化具有示范效应的众多科技计划顺利实施,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国产航母、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超级计算机等实现重大突破,标志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推动了创业创新向纵深发展。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创新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面发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28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创新资源进一步向企业集聚,依托企业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认定了一大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度增长,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首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 

  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技术制造业稳中有进,为优化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新动能驱动新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支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三)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 

  改革强军战略全面实施。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方向: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年11月,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后,军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先行展开:打破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组建新的军委机关,成立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划设五大战区,设立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成立联勤保障部队并构建“一基地五中心”布局,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实现了军队组织架构的历史性变革。这次改革大幅度减少军官总数,精简文艺体育、医疗、科研院所等机构和人员,严格控制机关内设机构和人员数量,压缩陆军规模,适度增加海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规模,保持空军现有规模,使官兵比例、机关与部队比例、作战部队与非战斗单位比例和军兵种结构得到优化。科技兴军打下坚实基础,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当前,军队武器装备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批新型信息化作战平台、电子对抗装备陆续列装,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能力不断提升。一批新型坦克、步兵战车、火炮装备部队,陆军武器装备具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新跨越。“辽宁舰”航母编队跨海区训练试验,正在快速形成实战能力。国产三代战机批量装备部队,大型运输机试飞成功,攻防兼备的现代化空军正在形成,等等。我国国防实力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科技兴军打下坚实基础。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度愈益加深,全方位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正当其时,各类军地协同创新平台正在加快搭建,通过充分依托国家创新体系的巨大引擎效应,正在形成推动科技兴军的整体合力,最大限度地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军队战斗力。 

  (四)高水平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 

  进出口贸易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开放战略更加积极主动。一是不断优化外贸结构。出口主导产业逐步从轻工、家纺等向装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的核心竞争优势正在形成。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6.3万亿元,占贸易总额的25.7%,一批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落地,实现了高铁、核电“走出去”。二是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诸如金融、保险、广告、咨询设计、物流等与货物贸易紧密相关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16年服务进出口总额为6575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36.7%,稳居世界第二位。三是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贸易方式蓬勃发展。截至2016年末,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初具规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达到56个。设立了上海、广东、天津等11个自贸试验区和12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8] 

  双向投资达到新水平。一方面,利用外资实现了稳定发展,吸收外资的质量进一步提高。2016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716亿元,比2015年增长8.3%,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6.1%。另一方面,对外投资的层次、水平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输出产品逐步转变为输出资本;对外承包工程逐渐向融资、咨询、运营、维护、管理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2013~2016年,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915亿美元,年均增长21.6%。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双向投资基本平衡。[8] 

  三、全面依法治国,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 

  法治是治国之重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依法治国作为长期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开启了中国法治的新时代。 

  (一)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丰富思想内涵 

  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内涵逐渐丰富。一是在理论地位上,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共同构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二是明确了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总目标。这一总目标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具有统领全局的重要意义。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是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具体措施上,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个共同推进”;强调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法一体建设”;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动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二)全面依法治国在实践中取得了重要成就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截至2017年6月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20件,修改法律101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决定36件,做出法律解释9件;国务院制定修订行政法规43部,以“一揽子”方式修订行政法规125部。[15]立法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民法总则制定出台,确立了民事活动的普遍原则;诸如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公民人身权利保护等以民生为重点领域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快制定或修订;国家安全法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提供法律依据;网络安全法等法律的制定为保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提供法律基础。立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民主立法上了重要的台阶,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拓宽了公民参与立法的渠道,并且积极推动地方根据各地特殊情况立法解决问题。立法与改革实现了统筹推进。 

  法治政府建设加快进行。一是简政放权力度加大,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实行“放、管、服”改革,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推行了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基本落实。二是依法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普遍建立;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完善了执法程序;建立了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价制度,完善了政府内部监督。三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国务院向社会公开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双随机、一公开”全面推行,改革措施降低了制度成本,优化了政府公共服务,方便了群众。四是司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防止人为干扰司法;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圳、沈阳设立巡回法庭,北京、上海试点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进一步完善了法院、检察院组织体系。五是公正司法深入推进。人权司法保障机制建设取得积极成果,废止了劳教制度,健全了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纠正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六是便民利民司法举措陆续出台。实行立案登记制,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 

  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法治观念、法治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通过“六五”普法增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实施宪法宣誓制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司法机关定期公布典型案例;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解决矛盾纠纷,设立人民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四、全面从严治党,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经过近5年的不懈努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历史性的成效。 

  (一)始终把加强理论武装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首要任务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极其重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增强全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下大力气抓思想从严,引导全党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并且要求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党的学习蔚然成风。从2012年11月17日开始,习近平总书记组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着力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五大能力。从2013年11月起,中央连续举办了7期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集中轮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章,开展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二)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作风建设入手,规范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使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一是严管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二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等重点内容,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三是不断强化自身监督,发挥巡视监督的利器作用。四是始终坚持和贯彻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 

  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制定并监督落实了中央八项规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扫除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努力在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上见实效,在守纪律讲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见实效,在真抓实干、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上见实效。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并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地保持和发扬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目前,党的集中统一和党中央权威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大大提高。 

  (三)注重制度治党,全方位扎起制度的笼子 

  制度治党获得了重要发展。一是强化了依法依规治党。不断强调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继续制定完善党内法规,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二是狠抓执纪从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遵循组织程序,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保证全党团结统一、步调一致。三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选人用人环境,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切实把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培养选拔出来。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治党,制定、修订了一大批重要的党内法规,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等等,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 

  (四)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形成,巡视监督成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重典治乱,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把反腐败工作提升为反腐败斗争,提出“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实现全方位法治反腐。果断处理一大批违规违纪、贪污腐化的党员干部,特别是惩治了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腐败分子,使长年来腐败多发高发势头第一次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倡导构建国际反腐败新秩序,积极推动国际追逃追赃合作,加大了反腐败的国际合作力度。 

  强化了巡视监督制度。通过巡视监督,着力发现是否存在违反党的政治纪律问题,着力发现领导干部是否存在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等违纪违法问题,着力发现是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及违反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规定的问题,着力发现是否存在买官卖官、拉票贿选、违规提拔干部等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在巡视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出常规巡视、专项巡视、“回头看”、机动巡视等有效形式。目前,中共中央已进行12轮巡视,覆盖地方、央企、金融、部委、高校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从严治党利剑的作用。 

  党中央的强力反腐,是党的作风建设上的一次拨乱反正,深得党心民心,当前,优良的党风正在带动和形成优良民风,党的权威与日俱增。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6]在这个新起点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必将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参 引 文 献 ] 

  [1]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司:《服务业占据半壁江山 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五》,《中国信息报》2017年7月26日。 

  [2]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新动能引领结构调整——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五》,《中国信息报》2017年7月5日。 

  [3]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基础活力明显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三》,《中国信息报》2017年6月23日。 

  [4]国家统计局贸经司:《消费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发展新动力快速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二》,《中国信息报》2017年7月24日。 

  [5]《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人民日报》2015年6月20日。 

  [6]国家统计局住户办:《精准脱贫成效卓著 小康短板加速补齐——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六》,《中国信息报》2017年7月6日。 

  [7]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民生之本亮点纷呈——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中国信息报》2017年7月24日。 

  [8]《新理念引领新常态 新实践谱写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一》,《中国信息报》2017年6月19日。 

  [9]国家统计局党组:《贯彻落实新理念 奋力创造新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中国信息报》2017年6月20日。 

  [10]《2017年2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http://www.nhfpc.gov.cn/mohwsbwstjxxzx/s7967/201706/2fa8fcfffaa3468ebc9b64f9e0cbc13a.shtml,2017年6月7日。 

  [11]《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发展中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人民日报》2016年5月17日。 

  [12]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中国信息报》2017年7月17日。 

  [13]《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 

  [14]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科技发展成效显著 创新驱动加力提速——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九》,《中国信息报》2017年7月28日。 

  [15]张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访中央政法委秘书长汪永清》,《人民日报》2017年9月13日。 

  [1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责任编辑:杨文利]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5期

    1. 潘娜:十八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发展
    2. 十八大前后民生建设理论之比较研究
    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思想研究综述
    4. 18大以来中国经济外交探析
    5.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认识的拓展和深化
    6. 碧水蓝天 美丽中国—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7. 十八大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经济体制改革述评
    8. 舒仁庆: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
    9. 十八大报告科学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的方法论启示
    10. 李捷:党的十八大与中国未来发展方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