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应运而生 正逢其时—日益活跃的中国公共外交
发布时间: 2009-12-24    作者:马 剑    来源:人民日报 2009-12-24
  字体:(     ) 关闭窗口

  今年4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伦敦举行期间,参加采访的中外媒体记者惊喜地发现,中国代表团首次设立新闻中心,通过吹风会等形式向各国记者介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有关活动情况。此后,从叶卡捷琳堡到拉奎拉,从纽约到匹兹堡,每逢重大国际会议,中外记者都习惯性地把目光投向蓝色背景板上几个熟悉的大字:中国代表团新闻中心。记者们在此了解到中国领导人在重大国际舞台上阐述的政策主张,看到中国官员主动释放信息、坦诚直面问题的姿态。在刚刚落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代表团设于哥本哈根贝拉中心的“中国新闻与交流中心”成为国内外各界关注的焦点。方寸之地精彩纷呈,好戏连台。中国官员、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代表、企业家在此与媒体和公众展开热烈的互动和交流,介绍中国政府的政策主张和行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在此“争抢地盘”,悉心倾听中国的声音,并及时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位熟悉中国外交的记者深有感触地说,这些突破性举措,折射出中国公共外交不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崭新面貌,不仅让世界及时、准确、全面地听到中国的声音,更体现出中国正以开放、自信的姿态活跃在世界舞台。

  中国公共外交的开展有深刻时代背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不同文化、观念间交融和碰撞异常活跃,舆情民意对一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益深远。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影响力不断提升,与外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聚焦中国,国内公众关注、参与外交的力度空前。外交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官方交往,主体日趋多元,领域日益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媒体、智库、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也走上外交舞台,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作为由政府主导、面向社会公众、以传播和交流为主要手段、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为根本目标的新型外交形式,公共外交逐渐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公共外交,是践行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增进中国与各国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中国公共外交应运而生,正逢其时。

  人们看到,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公共外交,身体力行。胡锦涛主席出访期间,总是在繁忙的日程中抽出时间,深入到往访国家民众当中。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胡锦涛主席与正在当地中国文化中心学习的学生们亲切交谈;在莫斯科,胡锦涛主席接受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就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方向、加强中俄战略协作等回答记者的提问;在纽约,胡锦涛主席在出席第六十四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题为《同舟共济 共创未来》的重要讲话,“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声音在联合国大会厅里久久回响,唤起人们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憧憬和希望。温家宝总理在访问埃及并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期间,专门举行记者会,针对国际上对中国的关注及对中非关系种种疑虑,深入浅出阐述中国的外交方针及对非政策,澄清事实,增信释疑。这些公共外交活动是心灵的沟通,文明的对话,充分展现了我国家领导人的人格魅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拉近了中国同世界的距离,加深了中国与世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

  公共外交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贴近公众。多姿多彩的“公众开放日”活动作为外交部公共外交活动的成熟品牌,为国内普通民众感受外交、了解外交、参与外交开启了一扇窗口。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新中国外交60年,外交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共外交活动,向公众介绍了新中国外交走过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以及今后外交工作的前进方向,加深公众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理念的了解和认识。10位驻外大使在国内媒体发表系列文章,介绍各领域外交成果。来自亚非拉地区53个发展中国家近百名记者来华采访国庆系列活动,播发了大量积极客观的报道,在有关国家引发又一轮“中国热”。驻外大使积极走出去发表演讲,宣介中国政策主张。在国际讲坛上,到处可见中国外交官活跃的身影。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强调,每一个外交干部都要能写会说,成为开展公共外交合格人才。通过零距离接触,公众对外交工作倾注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和理解,而外交工作也因为有了公众的支持和建议开展得更为有声有色。

  中国的公共外交仍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工作仍在探索之中,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在中国外交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公共外交大有可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潜力巨大。开拓中国公共外交更广阔的前景,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进一步强化公共外交意识,加强统筹协调和战略谋划,不断探索公共外交新思路、新内涵、新方式,赋予我国同其他国家双边关系更多的人文内涵,夯实社会和民意基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衷心祝福中国公共外交起好步,开好局,不断开创新局面,为新中国外交谱写新的华美篇章。

    1. 中国经济在富强之路上砥砺奋进成就辉煌
    2.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辉煌成就和经验
    3. 不平凡的成就 历史性的变革
    4. 辉煌“十二五” 喜看新成就
    5. 中国减贫成就让世界称羡
    6. 用辛勤劳动成就光荣梦想
    7. 韩喜平:一味“拿来”成就不了理论自信
    8. 应慎谈战略多谈文明 方能成就中华神威
    9. 非凡成就标注“中国高度”
    10. 成就非凡 前景光明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