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学界解读
董志凯:以新型“四化”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 2013-03-11    作者:董志凯    来源:国史网 2013-03-11
  字体:(     ) 关闭窗口

以新型“四化”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董志凯

 

   十八大报告与习近平的讲话最吸引人和最令百姓关注的核心理念是:党将人民的美好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其中人们谈得最多的是“收入倍增”、“建成小康”,这八个字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各国渴求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何方?又如何实现之?通过学习十八大文献,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经济发展最大动力来自人民的迫切需求,新型“四化”是目标也是动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新型“四化”与多年来耳熟能详的1964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既有联系更有发展:第一,新型工业化是在中国已经实现了中等程度的工业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内涵中既有国防与科技的现代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第二,农业现代化是在多种经营方式的条件下,将机械化、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带动的规模经营(包括专业合作、公司加农户、股份制等)与家庭经营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第三,城镇化要逐步改变传统的增长导向型城镇化模式,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第四,在新型“四化”中增加的信息化与城镇化起着最主要的带动作用,是近30年发展最快、也是今后20年带动作用最大的两化。第五,以往的四个现代化是以不同部门行业为提出角度的,具体体现为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而新型“四化”强调的是良性互动、同步发展;注重协调与公正。

   新型“四化”还反映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来自实现新型“四化”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内需。包括多方面的巨大潜力:如对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巨大需求潜力;对基础设施完善以及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等为重点的公共性投资强烈需求的潜力;信息利用和传播方面快速普及与提高需求带来的潜力;城乡一体化发展普遍巨大需求带来的潜力。这些潜力的发挥将带动内需的增长,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新型“四化”立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新型“四化”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结构调整的立足点要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三、新型“四化”有赖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以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将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个命题不论对国家的生存发展而言,还是在全球化格局下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反思,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引进学习,的确加速了现代化进程,可以明显地看到学习效应之高、学习效益之好。但是从人类历史进步的长河来看,一定是研发效应、研发收益高于学习效应、学习收益,否则就没有人愿意做研发。从长远利益看,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发展规律,都迫切要求我们努力创建自主创新型国家。国家竞争能力取决于城市竞争能力、企业竞争能力、技术与人才竞争能力,对于这些决定竞争能力的不同层次和内容,需要我们去发现关键要素,开发要素报酬的潜在价值。

   我们要从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包括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创新性工作。

   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的国情特点可以概括出许多条,但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口众多,其中农民又占多数。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农业也就成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从发展状况来看,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人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尚不健全,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面临着许多发展难题。破解这些难题,必须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惠农政策。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起来,基本国情、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决定了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要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能人为地提出两个标准、实施两种政策、搞成两种待遇。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其次,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均等原则也不是平均原则,城乡差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十分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表现。要消除这种差别,需要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需要农民素质与收入的极大提高。这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我们从现在起就尽力采取措施逐步缩小这一差别。农村要发展,城市也要发展;农业要发展,工业也要发展,但由于资源、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条件不同,城乡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一体化不能理解为城乡整齐划一、齐头并进。党和国家正是从各地区特别是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平衡性、条件差异性、资源占有的不均等性出发,提出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这就要求城市与企业要有很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与带动力。因此,城市发展也要加快步伐。增强以城带乡的能力;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应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以工补农的能力。总之,要创造出城市与乡村在不同的起点上都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五、当前要注重科学地提振投资

   经济持续发展必须提振投资。目前社会上对投资拉动短期经济复苏存在较大争议。实际上,一是提振投资是短期发力的必然选择;二是中国有余力提振投资,根据IMF的数据,今年中国投资的GDP占比可能将为4778%,仍低于同期5009%的储蓄率预估值,从储蓄和投资对比看,投资并非太多;此外,今年中国财政赤字的GDP占比预估值为13%,负债率预估值为2216%,均大幅低于国际警戒线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尽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始终存在,但从全局看,中国财政状况依旧良好。详见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师程实的《当前中国提振投资也可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文第23页,《中经要报》2012年第42期。三是提振投资也是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的长期需要,上述新型“四化”产生的巨大需求均离不开投资提振,而提振投资与应对结构性放缓、促进长期可持续发展并不矛盾,关键是改进投资结构,在投资提振的同时以多种方式促进长短期的和谐共进。

   具体来说,投资的结构调整要加大对重点区域和新兴产业的长期扶持,以投资促转型;注重改善民生福利,加快保障房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度;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分工搭配,力求多重调控目标的集体改善;继续推进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在短期风险下降的同时谋求长期结构性失衡的缓解和消除,等等。

   六、真实国情是实现新型“四化”的根本依据,研究国史、经济史是认识真实国情的重要途径

   著名电影导演王家烈在创作功夫片的过程中深有感触:说实话必须有实践,但实践的人未必总结得出来,这很要命。这句话也反映了历史研究工作的作用。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目前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这三者中,最核心的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对今天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也是对中国今后发展方位的科学确定。

   上述判断的基础是中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实际情况。尽管有了这些基本判断,但是总体判断与历史进程之间存在着有待于研究的大量空间。譬如初级阶段是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其中各个阶段的体制与结构特征;生产力水平,如何解决诸多数据存疑的状况;生产关系在各个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不同,市场的地位、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市场和政府之间如何协调看法并不一致。经济史和国史的研究任务十分繁重。

   科学研究在于探索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社会历史现象和它们的本质与客观发展规律。这就要求在历史研究中不断开拓新领域、提出新问题、求得新认知。倘若只是重复已知的结论或者只是引用历史事例去论证某个既定的原理,历史研究工作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新型“四化”的任务要求提醒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求把探索真实的中国国情作为推进改革和谋求发展的根本依据。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
    2. 创新宏观调控:中国经济列车驶往更好方向
    3. 经济学家预期今年经济平稳增长 看好政府职能转变
    4. 年终经济述评:千方百计控物价 多策并举惠民生
    5. 抓住经济向好时机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6. 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7. 李克强:以新理念新动能推结构升级
    8.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9. 李克强看望政协经济、农业界委员并参加讨论
    10. 李克强:用双发动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前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