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 老照片
组图:重访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    来源:广州日报 2011-04-19
  字体:(     ) 关闭窗口

 

1886年,孙中山进入博济医院学医。

   王氏书舍 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
  1886年秋,孙中山第一次来到广州,进入博济医院学医,为时一年左右。这一时期,广州可称之为“革命言论时代”之起点。
  1893年底,孙中山再次回到广州,在西关冼基西开设东西药局,借助行医结识了大批会党人士,并产生了组建团体的意识,“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之思想已经形成。有学者认为,第一次广州起义便是在这里开始谋划的。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组设兴中会,决定以暴力革命的形式,救亡图存。而其首要的目标,就是“欲袭取广州以为根据”。随后,先后在次年初,在王氏书舍(今青年文化宫地址)筹建了兴中会广州分会,积极策划广州起义。
  航空局 设大沙头飞机场“航空救国”
  航空局遗址位于大沙头西端原中庸街旁。1918年,孙中山在大元帅府下设航空处,任命飞行员,划定大沙头为飞机场。1920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第二次建立政权时,设立了航空局。1923年7月,杨仙逸等人在大沙头红屋制造了一架飞机,以孙夫人宋庆龄的英文名命名,译为中文“乐士文”号。8月10日,孙中山与宋庆龄等人在大沙头视察试飞。
  大元帅府
  国共合作开创革命新局面
  1917年和1923年,孙中山两度在这个原为广东士敏土厂的地方开府办公,是为大元帅府。在这个最重要的活动地点,得以掌握政权的孙中山在军政、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密集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与决策。
  1924年1月4日,孙中山在大元帅府召集军政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出师北伐;统一财政。宣布护法斗争已经结束,今后应以革命精神创造国家。随即,孙中山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完成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中国革命进入新时期。
  财政厅
  首提建设广州“花园都市”
  李穗梅介绍,1917~1918年,孙中山任职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期间,筹组了广州市政公所,负责广州市政建设,这是中国近代市政制度的开始。1921年2月,广州市政公所改为市政厅,孙中山之子孙科出任第一任广州市长,开始对广州市的全面建设。1923年,孙中山在财政厅演说中提出,要把广东建成全国模范省,并首次提出建设广州“花园都市”。
  广东大学 与黄埔军校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孙中山从历次革命斗争的失败教训和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中,深感要振兴中华,改造社会,必须采用革命手段;要革命,必须培养人才,创办学校。
  1924年1月24日,他下令筹办黄埔军校,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2月4日,孙中山先生又以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发布命令:“着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当年9月19日,国立广东大学(即今天的中山大学)正式开学,录取新生372名,其中2名为朝鲜籍学生。
  随后,黄埔军校与广东大学两校,为中国革命培养输送了大量亟需的文武人才。1924年11月3日,孙中山北上,前往黄埔军校举行告别演说。临行前,特雇船把国立广东大学的师生接到黄埔,和黄埔军校的师生一起听他的演说。由此可见他对这一文一武两所学校的珍视之情。
  (广州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李穗梅女士提供本专题相关图文史料,特此致谢)

    1.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将于11月11日上午在京举行
    2. 张振飞: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3. 孙中山“真假平等”观浅议
    4. 孙中山与共产国际的合作与摩擦
    5.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6. 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主义
    7. 孙中山的史学观
    8. 辛亥革命与亚洲视角
    9. 孙中山对近代道德重建的探索
    10. 《孙中山民生思想研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