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关于陈云理论思维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0-05-19    作者:田居俭    来源:国史网 2010-05-19
  字体:(     ) 关闭窗口

  观察和分析事物以及改造客观世界,重视容易被忽略的积极因素,用战略眼光审视、关注它们的变化,并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加以扶持,利用它们为经济社会服务,是陈云理论思维的又一大特色和亮点。

  对计划与市场关系中的市场的认识,陈云在1956年党的八大的发言中提出的三个主体”与“三个补充”构想,是他对“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命题的最初表述。

  1979222,他同李先念谈话,赞成“在计划经济前提下,搞点市场经济作为补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是个补充,不是小补充,是大补充”。38日,他在《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提纲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命题:有计划按比例思想,来之于马克思。“1917年后苏联的经济计划和1949年后中国的经济计划,都是按照马克思所说的有计划按比例办事的。当时苏联和中国这样做是完全对的,但是没有根据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验和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对马克思的原理(有计划按比例)加以发展,这就导致现在计划经济中出现的缺点。60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在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14]

  19821114,陈云同宋平、柴树藩谈话,借黄克诚用“鸟”和“笼子”比喻搞活经济与国家计划的关系,对这个论断又作了形象、深入的阐释。在122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发言中,他再次阐明:搞活经济就是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不能脱离国家计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搞活经济的政策效果显著。“今后要继续实行搞活经济的政策,继续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防止在搞活经济中,出现摆脱国家计划的倾向。搞活经济是在计划指导下搞活,不是离开计划的指导搞活。这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如果说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末,笼子就是国家计划。当然,‘笼子’大小要适当,该多大就多大。……另外,‘笼子’本身也要经常调整,比如对五年计划进行修改。但无论如何,总得有个‘笼子’。就是说,搞活经济、市场调节,这些只能在计划许可的范围以内发挥作用,不能脱离开计划的指导。”[15]

  陈云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辩证认识,即“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命题,尽管带有历史的痕迹,但是,却显露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曙光。因此,被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二大报告所采纳。此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战略目标,都是在陈云关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命题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正如李长春在2005年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开幕式讲话中强调的:“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理论上的一个突破,使人们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在认识上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为后来逐步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作出了重要的历史铺垫。”[16]

  陈云一生酷爱哲学,钻研哲学,精通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日益炉火纯青。通过梳理和研究陈云的理论思维,笔者认为可以把陈云定格为思想家和哲学家。研究他的丰功伟绩和思想建树,发掘、传承他留给后人的这笔丰厚的理论遗产,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有裨益。

  (田居俭为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2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③]《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348页。

  [④]《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362页。

  [⑤]《陈云年谱》下卷,第408页。

  [⑥]《陈云年谱》下卷,第330页。

  [⑦]《陈云百周年纪念》(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02页。

  [⑧]《陈云文选》第3卷,第371372页。

  [⑨]《陈云文选》第3卷,第188189页。

  [⑩]参见《陈云年谱》下卷,第110页;《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0—1301页。

  [11]《陈云文选》第3卷,第306309页。

  [12]《陈云文选》第3卷,第52页。

  [13]《陈云文选》第3卷,第13页。

  [14]《陈云年谱》下卷,第236页;《陈云文选》第3卷,第244—245页。

  [15]《陈云文选》第3卷,第320页。

  [16]《陈云百周年纪念》(上),第13页。

    1. 邱霞:论陈云的改革方法论
    2. 陈云与调查研究
    3. 周红:试论陈云对苏联援助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思考与评价
    4. 王蕾: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强化党内监督的思想及实践
    5. 吴超:陈云与新中国初期的劳动保护事业
    6. 欧阳雪梅: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及时代价值
    7. 储著武 桂奕菲:1985年陈云质疑“万元户”宣传考释
    8. 李正华:陈云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
    9. 宋月红:陈云谈台湾问题的一则史料
    10. 陈云: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