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关于陈云理论思维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0-05-19    作者:田居俭    来源:国史网 2010-05-19
  字体:(     ) 关闭窗口

  由于陈云高度重视理论思维,每逢思考和制订经济建设的方针大计,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端正干部的思想方法。1962年初,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目的是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切实贯彻调整方针,扭转国民经济的困难局面。陈云考虑到当时各级干部对经济形势的估计存在分歧,也就没按照毛泽东的提议就如何克服经济困难作大会发言。会后,他在陕西省全体干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些》的讲话,着重讲了“交换、比较、反复”。他说:“采取什么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比较正确呢?我提出以下几个方法,看行不行,同志们可以试一试。”“交换。看问题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比如这个茶杯放在桌子上,对面的人看见茶杯是有花没有把的。可是这面的人看见茶杯是有把没有花的,两人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都不全面。如果两人把各人看到的一面‘交换’一下,那就全面了。”“比较。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决定计划,要把各种方案拿来比较。在比较的时候,不但要和现行的作比较,和过去的作比较,还要和外国的作比较。”“反复。作了比较以后,不要马上决定问题,还要进行反复考虑。” [⑨]

  等干部的思想方法大体趋于正确之后,陈云才具体分析当时国民经济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应解决的办法。223日,他在刘少奇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即中南海西楼会议)的发言中指出:目前的处境是困难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农业大幅度减产;基本建设规模超过了国家财力物力的承受能力,同工农业生产水平不相适应;以多发钞票来弥补财政赤字导致通货膨胀;城市钞票流向农村,投机倒把现象相当严重;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同时提出六条克服困难的措施:把1963年至1972年的十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分成恢复阶段和发展阶段加以实施;继续减少城市人口;采取一切办法制止通货膨胀;尽力保证城市人民生活的最低需要;动员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生产;计划机关应把主要注意力从工业交通方面转到农业增产和制止通货膨胀上来。[⑩]

  刘少奇十分重视陈云提出的五点困难和六条措施,建议国务院召开全体会议(扩大到各部、委党组成员),请陈云再就这些问题展开讲一讲。226日,陈云在国务院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目前财政经济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讲话。这篇讲话,丰富了他在西楼会议的发言内容,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对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和调整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3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批发陈云同志讲话的指示》,强调“中央同意陈云同志关于目前财政经济状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讲话”;“中央认为,今后十年应当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调整阶段,主要是恢复,部分有发展;后一个阶段,是发展阶段,主要是发展,也还有部分的恢复。有了前一阶段的调整,才能有后一阶段的发展。只有这样划分两个阶段,才能使任务明确,步调一致。”同时要求各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立即行动起来”。426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扩大传达和讨论陈云等同志讲话范围的通知》,遂使陈云的讲话成为指导当时财政经济工作的重要文件。

  观察和分析任何事物,紧紧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列宁语),即对立面的统一、斗争和转化。既注意事物这一面,又注意事物另一面;既重视事物的有利因素,又重视事物的不利因素;在反对“左”或右的倾向斗争中,防止一种倾向可能掩盖另一种倾向。这是陈云理论思维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譬如,他阐述“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著名论断,即经济建设中消费和积累的辩证关系,可谓统筹兼顾,恰到好处。他用吃饭“吃得太差”与“吃得太好”的不同后果打比喻:我们的经济工作,“一、要使十亿人民有饭吃;二、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顾吃饭,吃光用光,国家没有希望。必须在保证有饭吃后,国家还有余力进行建设。因此,饭不能吃得太差,但也不能吃得太好。吃得太好,就没有力量进行建设了”。“人民的生活需要改善,可以改善,但改善的幅度要很好研究。还是那句话:从全局看,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吃光用光,国家没有希望。吃了之后,还有余力搞生产建设,国家才有希望。只要把握住这一条就好。”[11]这同他对另一著名论断“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阐述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主张“建设规模”与“国力”的关系应该是:“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不稳定的界限。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六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12]

  观察和分析事物坚持一分为二,又不等量齐观;或者说既坚持两点论,又强调重点论;既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更重视代表事物本质和发展方向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陈云理论思维的另一大特色和亮点。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如何才能使刚刚确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更好地适合中国的实际,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陈云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主体”与“三个补充”的构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至于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我国的市场,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13]非常明显,陈云在这里阐述的“主体”和“补充”,其本质、地位和作用迥然不同。“主体”代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在经济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补充”从属于“主体”,并在“主体”领导下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 邱霞:论陈云的改革方法论
    2. 陈云与调查研究
    3. 周红:试论陈云对苏联援助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思考与评价
    4. 王蕾: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强化党内监督的思想及实践
    5. 吴超:陈云与新中国初期的劳动保护事业
    6. 欧阳雪梅: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及时代价值
    7. 储著武 桂奕菲:1985年陈云质疑“万元户”宣传考释
    8. 李正华:陈云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
    9. 宋月红:陈云谈台湾问题的一则史料
    10. 陈云: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