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人口资源与环境变迁史
新中国治淮60年
发布时间: 2010-12-13    作者: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2-13
  字体:(     ) 关闭窗口

防汛抗旱

  经过60年的建设,淮河流域工程体系基本形成,组织体系日臻完善,法律法规、预案体系、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流域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完善组织体系

  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机构领导下,淮河流域各级人民政府均建立了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及办事机构,按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水旱灾害的防御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形成了以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2003年成立淮河防汛总指挥部,2009年更名为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淮河防总),流域防汛抗旱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健全预案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开始建立各类防汛抗旱预案。2000年以来,流域防汛抗旱预案编制工作全面开展。新修订的《淮河防御洪水方案》于2007年经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和《沂沭泗河洪水调度方案》分别于2008年、2005年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国家防总)批复,为依法防洪、科学调度提供了依据。同时,淮河防总、流域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均制定了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总体预案,各级防汛抗旱部门还编制了行蓄洪区运用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防台风预案、城市防洪应急预案、重要工程抢险应急预案、抗旱应急调水预案等一系列专项预案。较为完整的防汛抗旱预案体系,为及时、科学、有效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防御流域性大洪水

  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军民团结抗洪,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先后战胜了1954年流域性特大洪水,1991年、2003年、2007年等流域性大洪水,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

  1954年68月,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流域性洪水。6月4日起淮河流域普降大雨,其中7月雨量最大,安徽史河上游吴店最大雨量为1265.3毫米。1000毫米等雨线达1600平方公里,700毫米等雨线达66500平方公里。淮河水系最大30天面平均降雨量516毫米。淮河干流正阳关、蚌埠最高水位分别为26.55米、22.18米,洪峰流量分别为12700立方米每秒、11600立方米每秒。据分析,淮河干流正阳关最大30天理想洪量达330亿立方米,约50年一遇。流域各级党委、政府组织近300万人投入抗洪斗争,克服防洪体系不完善、防洪能力不足等困难,对淮河干堤、洪泽湖大堤、苏北灌溉总渠南堤等进行了加高、加宽、加固,合理调度使用已建成的山谷水库和沿淮行蓄洪区,保住了淮河重要堤防、津浦铁路、工矿区、淮南市、蚌埠市及苏北里下河等广大地区的安全。

  1991年6月中旬和7月上旬,淮河流域发生两次特大暴雨过程。淮河水系最大30天面平均降雨量389毫米,仅次于1954年,淠河横排头以上最大3天、15天、30天雨量及里下河地区最大7天、15天、30天雨量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受降雨影响,淮河干流正阳关、蚌埠最高水位分别为26.51米、21.98米,均居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位,最大流量分别为7480立方米每秒、7840立方米每秒。据分析,淮河干流正阳关最大30天理想洪量达202亿立方米。各级防汛部门正确调度,数十万军民全力抢险,保证了淮北大堤、洪泽湖大堤、里运河大堤和蚌埠、淮南两城市圈堤及沿淮工矿铁路安全。

  2003年,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淮河水系30天最大平均降雨量为475毫米,比1991年最大30天平均降雨量偏多2成。受暴雨影响,淮河干流正阳关最高水位为26.8米,居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蚌埠最高水位22.05米,居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位;最大流量分别为7890立方米每秒、8620立方米每秒。经过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依靠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91年以来建成的防洪工程体系,精心组织,科学调度,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了淮河干堤安全,确保了沿淮城市和交通安全,取得了淮河防汛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2007年,淮河再次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淮河水系最大30天面平均降雨量446毫米,比1991年偏多14.7%。受降雨影响,淮河干流正阳关、蚌埠最高水位分别为26.4米、21.38米;最大流量分别为7970立方米每秒、7520立方米每秒。王家坝至润河集河段水位均超过1954年、1991年、2003年,润河集站7月11日18时出现历史最高水位27.82米,超历史实测最高水位0.07米。经过依法防洪,科学调度,充分发挥防洪工程重要作用,保证了重要堤防无一决口,水库无一垮坝,行蓄洪区群众转移无一伤亡,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

  特别是在防御2003年、2007年淮河洪水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统一指挥下,淮河防总与沿淮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采取“拦、泄、蓄、分、行、排”等综合措施,实现了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洪涝灾害损失大幅减少,社会安定程度明显提高。据统计,1991年、2003年、2007年大水中,受灾面积、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呈逐步减少趋势,2007年成灾面积2380万亩,分别比1991年、2003年减少60.5%和38.8%;转移人口80.9万人,分别比1991年、2003年减少145.2万人和126.1万人;特别是在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的情况下,2007年直接经济损失却分别比1991年、2003年减少54.3%和45.7%。

科学实施抗旱减灾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先后发生10余次较大旱灾。流域各级水利部门依靠修建的水利工程,科学实施水资源调度,成功战胜历次较大旱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01年,为缓解淮河旱情,淮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江苏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功实施引沂济淮,跨水系调度沂沭泗洪水8.08亿立方米补济洪泽湖,大大缓解洪泽湖地区的旱情,改善了洪泽湖水生态环境。2002年,为拯救濒临干涸的南四湖的生态,国家防总、水利部组织淮河水利委员会与江苏、山东两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实施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历时86天,从长江调水1.1亿立方米补济南四湖,有效挽救了湖内宝贵的动植物资源。2004年,为避免苏北地区受水污染影响,淮河防总科学调度,紧急输水2.3亿立方米,保障了生产生活用水的安全。2009年初,淮河流域持续百余天无有效降雨,流域各省冬麦主产区冬春连旱,部分地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全流域奋力投入抗旱保苗,充分利用水利工程蓄、引、抽水,实施应急水量调度,保证了淮河流域粮食生产连续第6年获得丰收。

    1. “一五”计划时期文物展览会述论
    2. 张行 明艳林:新中国华侨植物引种历史的考察
    3. 社会主义发展史视域下当代中国的成就与经验
    4.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海军的创建研究(1949—1956)
    5. 郭旭红 武力:新中国城乡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6.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塑造
    7. 政策与实践: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研究
    8. 新中国人民群众收入的初始变迁
    9.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失业救济研究
    10. 从“重点”到“优先” ——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