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新中国成立初期治水方针刍议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徐海亮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新中国治水方向的探索

  (一)治水方针和工作重点的探讨和决策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举,立足于小农经济的水利凋零破败,堤防失修,几大流域相继出现大洪水,水利最紧迫的事就是防治水患。1949年11月,全国水利联席会议提出水利基本方针: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达到大量发展生产为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并发展各项水利事业。1950年春夏,淮河夏秋发生大洪水,毛泽东提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政务院会议提出“蓄泄兼筹”的方针,进一步做出上游蓄洪、中游蓄泄并重、下游开辟入海水道的决策;制定了“统筹兼顾、标本兼施”和“以工代赈、重点治淮”的原则。傅作义在治淮报告中,衷心佩服中共在内忧外患背景下决心治理淮河水患的浩然气概,提出3年以内“大力防治水患,有重点地进行河流治本工程,兼及上游水土保持,以求初步消灭严重水灾,同时兴修灌溉工程,以减轻旱灾”。这个方针贯穿了起步阶段的水利事业。

  毛泽东关注水利,视察大江大河,对治淮、治黄和长江整治,发出一系列号召。1952年春夏的政务院会议和全国水利会,决定“由局部的转向流域的规划,由临时性的转向永久性的工程,由消极的除害转向积极的兴利”。水利部组织综合规划研讨,1951年初,提交了《治淮方略》,1956年提交了《淮河流域规划报告(初稿)》;王化云写出《关于黄河治理方略的意见》,提出“除害兴利,蓄水拦沙”的主张。1955年,全国人大和国务院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在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和抗击1954年特大洪水后,中央听取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汇报。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明确周恩来领导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作,长江委林一山等起草报告;同年3月,成都会议根据周恩来的报告做出《关于三峡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决议。

  农田水利很快就提上议事日程。1952年政务院做出《关于大力开展群众性的防旱抗旱运动的决定》,淮委会研究消除淮河内涝,提出“以蓄为主、以排为辅的除涝方针”。1953年,中央批示水利部的《关于农田水利工作会议的综合报告》,认为现时应将重点放在开展群众性的各种小型水利上,确定今后要以群众性的防旱防涝、扩大灌溉面积、加强灌溉用水为重点,保证农业丰收。周恩来指出:过去比较偏重于搞大型工程,而对一般的农田水利工作注意不够……改造大自然不是短期的事,在一定时期内,几万万人的眼前利益还是农田水利……长远的利益应当与眼前的利益相结合。1954年,他进一步强调了必须积极从流域规划入手,采取治标治本结合、防洪排涝并重的方针,继续治理危害严重的河流,同时积极兴办农田水利,以逐渐减免各种水旱灾害,保证农业生产的增长。毛泽东在农业合做化高潮中,一再鼓励农民群众合作办水利。他指出,“一切大型水利工程,由国家负责兴修,治理为害严重的河流。一切小型水利工程,例如打井、开渠、挖塘、筑坝和各种水土保持工作,均由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计划地大量地负责兴修,必要的时候由国家予以协助……”。这个理想和基本原则成为建国初期水利事业的基本方针,也贯穿了1956~1978年的水利事业。

    1. “一五”计划时期文物展览会述论
    2. 张行 明艳林:新中国华侨植物引种历史的考察
    3. 社会主义发展史视域下当代中国的成就与经验
    4.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海军的创建研究(1949—1956)
    5. 郭旭红 武力:新中国城乡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6.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塑造
    7. 政策与实践: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研究
    8. 新中国人民群众收入的初始变迁
    9.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失业救济研究
    10. 从“重点”到“优先” ——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