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军控与裁军史
建国初期的四次大裁军
发布时间: 2010-07-18    作者:宋凤英    来源:《世纪风采》 2010-07-18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四次精简整编后,军队实现了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军政费用占国家财政开支的比重,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32%降低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20%左右,把国防费用降低到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5%左右。

  据此,中央军委于1957年1月召开扩大会议,讨论了加强国民经济建设同加强国防建设的关系。会议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

  1957年7月16日,彭德怀在第三次国防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谈到为什么要进一步裁减军队人员,如何裁减,以及建军方针等问题时说:“从军费开支来看,1956年我国军费的开支是61.16亿元,占国家总支出的20%。在这里边,用于吃、穿、训练、装备修理、办公杂支、工程建筑、动员复员的费用,占去大部分,而用于装备购置费用的,只占一小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想迅速提高军队的装备质量,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针对这种情况,从今年开始,准备进一步裁减军队的数量。准备裁减的,主要是各种平时没有迫切需要的勤务部队,是些可办可不办的过多的学校,是些工作任务重叠或者可以合并的机关部门,并且在保持足够战斗单位骨干的原则下,把战斗部门的战时编制转为平时编制。”

  这次精减工作从1957年开始到1958年底结束,共转业和复员了100余万人。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的有1个军部、16个师、30余所医院和 30余所院校。精简最多的是步兵部队和各级机关,步兵部队精简51.2%,各级机关精简27.2%,全军总人数降为237万。在步兵减少的同时,海、空军和特种兵得到了加强,占到全军总人数的32%,成为合成军队中重要的战斗力量。

  被精简出去的部队官兵很多投入到农垦事业中去了。

  20世纪50年代,经过连续4次大规模精简,解放军的军费开支由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的43%,下降到8.9%,减轻了国家的负担,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军队的合成化建设和质量建设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在四次精简整编过程中,完成了人民解放军由战时体制向国防军体制的过渡,初步建立了和平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体制编制,建立健全了全军的领导机构,重新划分了战区,建立了军区领导机构,完善了战略战役指挥体系,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体制。

  

    1. 赵银河:建国初期陆地边疆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2. 建国初期民族院校开展的社会调查述论
    3. 建国初期劳动教育的兴起与上海的地方性实践
    4.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图书馆建设研究
    5. 新中国建国初期法制实践的特征
    6. 浅析建国初期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
    7. 建国初期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历史地位
    8. 建国初期城市街道民主改革运动述论
    9.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成功治理乞丐问题历程及经验追溯
    10.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政策措施述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