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坚持走大胆探索、科学实践之路(纪念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厦门篇)
发布时间: 2010-08-24    作者:潘叔明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8-24
  字体:(     ) 关闭窗口

  我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别人的做法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必须走自己的路,大胆探索、科学实践。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已经30年,几乎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全过程。经济特区的发展之路正是大胆探索、科学实践之路。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为我国经济体制变革提供了有益经验,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经济体制变革率先进行突破性探索和实践

  经济体制的重大突破。在传统的认识中,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从1979年开始,围绕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原则,承认了市场调节与计划体制的相容性;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强调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这个过程共计13年,其间发生过重大的争论。而中国经济特区从1980年建立起就开始搞商品经济,同时大胆探索市场经济,在经济运行中率先采取覆盖全社会的市场机制,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陈旧观念,为我们党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供了实践依据。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的谈话,肯定了经济特区的探索与实践,并期望在中部与东部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突破性进展。此后,上海浦东等其他地区经济开发区的试验及其成功,同样证明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正确的。

  所有制的重大突破。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但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往我们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曾经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结果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损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开始出现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显示出巨大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允许和鼓励所有合法经济主体进行公平竞争,既不否定或排斥公有制,也不否定或排斥非公有制。这就要求在传统的所有制性质和所有制结构上有所突破。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特区一开始就大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实践中实际上突破了传统的所有制性质和所有制结构,大胆探索公有制的股份制实现形式。它所提供的经验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此外,经济特区对微观企业组织的探索和实践,也为全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提供了实践经验。

  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改革中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首先是从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的,主要是利用国外、境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种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功。与其他地方相比,经济特区在如何开放和如何提高开放水平问题上有着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有着更广和更深的拓展,较早地与世界经济对接,把“中国因素”带到全球经济中,也把“国际因素”探索性地引入中国经济,因而在资本项目开放、服务贸易自由化、汇率制度选择、国际政策协调等方面为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并提出了有价值的前沿性、战略性问题。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通过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来推动。经济特区应继续以大胆探索、科学实践的精神,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体制上推进改革,争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想理念、体制机制和政策安排,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探索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努力转变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地方形成了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在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作用下,一些地方资源衰竭、环境破坏,已陷入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许多生产要素,特别是稀缺的土地、自然资源能源被不当开发使用。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特区有条件率先探索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恢复的补偿机制、微观主体节能减排机制和资源能源财税体制,以推动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健全,转变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的外延扩张型经济发展方式。

  探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转变重经济增长、轻社会福利改善的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尚未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经济特区经历了由特区管委会到特区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积累了一些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经验,因此有条件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解决政府职能设置,政府规模确定,政府结构优化,政府决策、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政府依法行政,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建设等问题,全面承担起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职责。

  探索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努力转变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式。用人才和知识产权优势取代低成本的土地和劳动力优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但由于考核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目前很多地方难以摆脱对GDP的片面追求。经济特区可以在改革现有政绩考核制度方面进行探索,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潘叔明)

    1. 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的机理与路径
    2. 经济特区而立之年忆谷牧
    3. 中国经济特区的创立、发展与世界金融危机下的“新月”合作
    4. 汕头:带动粤东一大片
    5. 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
    6. 冼十五:率万山渔民登“致富船”
    7. 杨剑昌:消费者称他“杨青天”
    8. 陈观玉:中英街上“活雷锋”
    9. 关微:一群未亮相的爱心使者
    10. 时代女工:深圳打工妹亮相《时代》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