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朱佳木:坚持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13-07-03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高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3-07-01
  字体:(     ) 关闭窗口

  嘉宾简介:朱佳木,1946年出生,籍贯江苏南通。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会长。曾先后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党组书记、所长。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陈云生平与思想。主要著作有《陈云年谱》(主编)、《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专著)、《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当代史》(论文集)、《论陈云》(文集)、《地方志工作文稿》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2013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2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接受记者采访,就党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发表见解。

  记 者: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的纪念日,作为研究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者,请您谈谈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要用唯物史观研究党史?

  朱佳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在时间上已经超过了虽然成立于1903年,然而却在1991年宣布解散和被禁止活动的苏联共产党。如何看待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当前我们党与国内外敌对势力、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斗争的一个焦点。古人早就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对历史的解释权,历来是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争夺、较量的重要领域。这是一个带规律性的社会现象。苏共下台、苏联解体,原因固然有很多,但通过所谓“新思维”、“公开性”,全盘否定斯大林、列宁、十月革命和苏共、苏联的历史,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要认真汲取苏共否定自己历史最终导致自我毁灭的惨痛教训,就要高度重视并正确对待党的历史特别是党执政的历史,就要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和我国社会舆论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更加坚定和自觉地坚持用唯物史观这一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列宁语)看待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记 者: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和俄国共产党帮助成立的,并不符合中国国情。请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朱佳木: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研究中共党史上的问题,同样要把它们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不错,中国共产党在成立时确实受过共产国际和俄共(布)的指导和支持,但那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中国内因决定的。我们只要把它放在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就会看到,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一切爱国的中国人为着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使用了各种思想武器,组织过各种政党,举行过各种革命,统统未能抗御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一一宣告破产。直到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相继爆发,中国的先进分子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才终于找到了一条由工人阶级领导、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唯一正确的民族复兴之路。这个大背景决定了,即使没有外力帮助,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代表,或迟或早总会建立。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共早期的党员绝大多数都是由民族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共最初只有50多人,却没有被比自己强大无数倍的敌人所消灭,相反,越战越勇,越战人越多,至今已发展到8500多万人;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共带领人民群众仅用不到30年时间便彻底打败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建立起主权独立、基本统一、各民族大团结的新中国,又用不到30年时间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又用30多年的时间成功进行了改革开放,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

  记 者:一段时间以来,有人一直对新中国初期由新民主义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提出质疑,认为这是毛泽东主观上急于搞社会主义的结果,使中国的发展走了弯路。请问对这种看法您怎么看?

  朱佳木:我认为这种看法是违背客观事实的,也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只要尊重事实并稍微了解中共历史的人都知道,把中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都是中共的既定方针。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和成立后的最初两年,之所以主张先搞十几年新民主主义,让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是轻工业)充分发展,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基础太薄弱,技术力量太落后,资金资源太匮乏,没有重点搞重工业的条件。但随着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顺利完成,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国营工业在工业中比重的逐步上升,农业生产对新型机械需求的不断增加,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安全威胁的日趋显现,使第一个五年计划把重工业作为重点的必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而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答应在设备制造、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全面援助中国的“一五”计划建设,以及朝鲜战局的趋缓,使重点搞重工业具有了现实可能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步骤、方法,同原来的设想,发生了变化”(语出《毛泽东传》),提出现在就向社会主义过渡,并用10-15年时间过渡完。可见,决定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并非是毛泽东急于搞社会主义,而是我们党为着适应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而适时作出的一个正确决策;并非是中国发展走了弯路,而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抓住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毛泽东关于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以工业化为主体、以“三大改造”为两翼的比喻,说明了这一点;我国经过四个半“五年计划”建设即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记 者: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请您谈谈对这一论述的理解。

  朱佳木:唯物史观把历史研究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同时也要用辩证法观察历史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所以,我们对待中共党史上的任何问题,都应当具体地、本质地、全面地、发展地、相互联系地分析,而不应当抽象地、表面地、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看。如果把党在新中国至今的63年历史以改革开放为界来划分,前后大约各为30年。前30年,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由于指导思想上“左”的偏差而造成的失误。否认偏差,抹杀失误,不符合历史实际,也不利于总结经验教训,更不利于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反过来,以偏概全,夸大失误,否认前30年的主流是成就,把那段历史看成是一连串错误的集合,甚至描绘得比旧中国还黑暗,同样违背事实,并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信仰危机,还会被敌对势力用做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炮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创的,但它不是在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所面对的那个旧中国的烂摊子上开创的,而是在新中国已经开展了近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并通过党和人民群众的艰辛探索、艰苦奋斗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上开创的。前30年与后30年相比,无论城乡面貌还是人民生活的改变上都没那么大,也没那么显著。但正如盖楼一样,打地基时不容易看出变化,但楼房盖得快、盖得高,说明地基打得牢。所以,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而应当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看成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看到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认清两者“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所谓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绝不是要肯定那个时期的失误,包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种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严重错误,更不是要肯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而是要肯定那个时期所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肯定那个时期包括“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所建立起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肯定那个时期的主流。他的这一论述与我们党在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完全一致,与十二大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新中国历史的评价也是完全一致的。

  记 者: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请您谈谈应当如何正确看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朱佳木:唯物史观从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同时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决定历史结局的是人民,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研究中共党史,离不开对领袖人物、杰出人物的分析。但这种分析应当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把个人放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和时代的特定前提条件之下,着重分析他们无论正确或错误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以此作为后人的借鉴,而不应当把他们放到“真空”里,把无论功劳或失败统统归于个人,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着重追究个人的责任。对于像毛泽东这样的伟大人物,尤其应当采取科学的公正的审慎的态度,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进行评价。邓小平曾指出:“领袖是人不是神”。毛泽东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因为他的功绩而讳言他的错误,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因为他的错误而否定他的功绩,同样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在分析他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的复杂的背景。”“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决不能归结为个人品质问题。如果不是这样看问题,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能把过去的错误都算成是毛主席一个人的。”“对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的批评不能过分,不能出格,因为否定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意味着否定我们国家的一段重要历史。”今天,我们对待毛泽东,同样应当坚持邓小平的上述观点,并且应当在研究中更侧重于挖掘毛泽东思想中那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内容,比如拒腐防变的思想等等;更侧重于总结他晚年错误中那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教训,比如急于求成的问题等等。

  记 者:最后请您再谈谈党史工作者在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甚嚣尘上的形势下,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朱佳木: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遇到的挑战,是意识形态领域内阶级斗争的一种反映,也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明显增加,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关。对此,党员学者和党领导的研究机构的学者一方面应当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这在一定意义上恰恰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党史理论和党史研究队伍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的历史机遇。毛泽东早就说过:“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间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害怕批评,如果可以批评倒,那末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害怕任何人批评。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我们要像毛泽东当年说的那样,勇敢面对和冷静应对这一挑战,更加努力地在领会和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将其用于指导研究实践上下工夫,在增强研究的创新力、说服力、感召力上下功夫,为正确研究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正确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为逐步建立党史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而努力。

    1. 唯物史观视野中伦理变迁的根源及效应
    2. 朱佳木: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当代史理论研究的开展
    3.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辨析
    4. 唯物史观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新趋向
    5. 朱佳木:坚持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6. 唯物史观主导中国史学未来发展方向
    7. 朱佳木:以唯物史观推进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繁荣发展
    8.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9.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百余位学者深入研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10. 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