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少数民族发展史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珞巴族的变迁
发布时间: 2010-03-18    作者:罗布次仁 叶辉 尕玛多吉    来源:新华网 2010-03-18
  字体:(     ) 关闭窗口

  3月的南伊沟桃花盛开,春意盎然。连日来,胡锦涛总书记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关切询问珞巴族发展情况的消息,令世界屋脊上的珞巴族干部群众兴奋不已。

  居住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我国人口普查能实际查到的只有3100多人。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乡是珞巴族最大的聚居地。1990年胡锦涛曾到这个乡的才召村考察,当时刚从深山里搬迁出来的珞巴族乡亲艰苦的生活状况,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米林县副县长晓红是珞巴族,作为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已与总书记8次面对面共商国是,探讨珞巴族的发展,亲历和见证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关心和厚爱。

  “每次参加全国两会,总书记都要询问我珞巴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子女上学等情况。”晓红说,就在今年1月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还专门强调“要认真做好扶持门巴、珞巴等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

  如今,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珞巴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从刻木结绳记事到互联网时代

  记者走进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南伊乡完全小学,看到校长万建国正在检查建设中的德育长廊。在信息化办公室里,尼玛卓玛老师和其他3位老师正在用电脑查阅资料。尼玛卓玛说:“现在老师制作练习、测验的卷子都用电脑,大家在非工作时间还可以通过电脑与内地同行交流学习。”而在相邻的教室里,六年级的学生正在上电脑课。

  万校长告诉记者,全校现有175名学生,其中珞巴族学生137名。孩子们全部享受“三包”待遇,即国家出资“包吃、包住、包学杂费用”。学校设有汉语文、藏语文、英语等10个科目。学校在福建厦门市地税局的援助下,专门设立了电脑室,学生们从四年级开始接触电脑,了解互联网知识。现在,孩子们与外地的亲朋好友通信经常使用电子邮件。

  南伊乡珞巴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新中国成立前靠刻木结绳记事,计数采用20进制。在南伊乡建设的各个时期,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教育。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提高珞巴族群众的文化素质。2009年,珞巴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南伊乡已经有了珞巴族大学生18名,全乡97%的青壮年脱盲。此外,米林县珞巴族群众中已有130多人在各级政府部门工作。

  格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毕业于西藏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3年来,这位珞巴族学历最高的知识分子在做好米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珞巴族历史研究和民族文化的抢救整理上。他走村串户访问老人,参加各种民俗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每天回到家就坐在电脑旁,根据录音和文献整理资料。他收集整理的《大山民族——珞巴族社会文化今昔》即将出版。

  教育的飞速发展使珞巴山寨人才辈出。现任米林县副县长的晓红1996年从西藏农牧学院毕业。多年来,她带领珞巴族兄弟姐妹致力于家乡建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8年来,她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加快南伊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农村建设配套资金投入、加快实施“兴边富民”等,均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得以解决。

  现任南伊乡副乡长的林勇毕业于河南开封师范学校,他说:“我们珞巴族从刻木结绳记事到互联网时代,迅速融入了现代社会,靠的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靠的是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知识改变了珞巴族的命运。” 

    1. 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实施
    2. 我国少数民族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
    3. 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堪忧
    4. 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
    5.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6. 中国少数民族生计方式转型与资源配置变迁
    7. 对“去民族优惠”观点的分析与思考
    8.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9. 我国的民族政策及其法制保障
    10. 春节:少数民族的新文化符号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