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变迁史
洪水背后的社会治理与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 2010-08-02    作者:潘启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7-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从几个月前干旱的土地出现裂缝到现在水淹到车顶,在造成数千万人受灾的西南大旱灾刚刚过去不久,我国又提前遭遇了直逼1998年的特大洪水。洪水肆虐的背后,农村和城市治理有哪些问题值得警醒?面对极端天气,应该如何提高预警应急机制,历史上又有哪些“防灾救灾”策略值得今人借鉴?本报就此紧急连线了有关专家。

  洪水背后的社会治理困境

  记者了解到,当1998年的洪水退去时,大江大河治理迎来数倍于以往的资金投入,中小河流却在冷落中“衰微破败”。面对近期南方多条中小河流因洪水引发农村被淹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告诉记者,依据1997年财政部、水利部等部委制定的《水利建设基金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中央管大江大河,地方管中小河流”,即城市(大中城市)依然被确定为防洪的重点,无论是加固堤坝工程还是其他项目投资,都优先流向了城市,农村水利仍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这样的分配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现行投资渠道下,与大江大河有中央财政作后盾不同,中小河流堤坝的治理经费,由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来凑。除资金配套不均衡外,‘散、弱、急’的中小河流治理起来难度往往更大,却得不到更多支持。地方政府靠自己筹钱和少量中央拨款治水,但由于资金紧缺挡在前面,地方政府防洪治理更多是‘靠自觉’、更多时候甚至‘无责可言’:损失再惨重也不问责官员,有钱也不会先考虑水利设施。”郑风田如是分析。

  同时,暴雨频发也暴露了现代化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落后,这让一度埋在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统问题又一次浮出水面。

  对此,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立祥等学者都提到,发展中城市或许有钱建高楼大厦,却还无心改善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所以要等一场大雨过后才看得出城市的“真面目”。在城市排水系统中,巴黎等城市的“深隧道”模式以其排水效率广受赞誉——其在芝加哥、新加坡等城市也广为推行,然而在中国至今还没有一座城市采用这样的排水模式。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中国近现代的城市进化史,大多一路表面光鲜地走来,而忽视真实的内在。所以,“验证”一个城市是否真正发达和文明,一场暴雨足矣。

  从农村被淹到城市内涝,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被无数次重复过的相同逻辑:为政绩而重视城市建设,农村建设因为不能“立竿见影”而被长期忽略。这一逻辑常有常新,然而非常危险;外加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不到位——偏离“以人为本”的核心治水,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最后只能让暴雨和洪水变得愈加“防不胜防”。

  不能孤立地研究防洪问题

  罕见的暴雨袭击我国南方(也包括部分北方省份),造成重大灾害。近来的极端天气状况,一再提醒我们必须尽快完善农村、城市基础设施和应急预警机制,提高防范和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李从东认为,无论是农村规划,还是现代城市的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针对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的预警应急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有关部门要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提高预测的精准度,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防范信息;应加快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在做好必要防御措施的同时,强化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防范,做好卫生防疫、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城市应急基本安全保障,让农村、城市在灾害压力下仍能正常运作,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少受影响。

  王立祥和郑风田等学者也表示,提升应急预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远规划、扎实推进。眼下,面对可能的灾害天气,我们需要集中精力投入到排查隐患等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也要着眼长远,在农村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上,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硬件与软件等的关系。另外,随着旱涝发生及其影响特征的变化,防汛抗旱观念必须要转变,要有防大旱、抗大涝的思想准备。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也要转变,要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既要防洪又要防旱,要“防洪抗旱”并举。

  面对极端天气,如何更快地提高预警应急机制?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杨大文则给人们提供了另一条理性的思路,治水应从控制洪水转变为管理洪水,不能孤立地研究防洪问题。“中国新世纪治水方略研究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应该放在洪水和干旱问题的结合上。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把水作为一种资源利用,这是资源水利的观念。”

    1. 李克强召开会议进一步部署抗洪抢险和防灾救灾工作
    2. 推进防空防灾一体化进程
    3. 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演进、方法转变与联动机制
    4. 中国政府治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5. 如何实现更加有效的社会治理?
    6. 党的群众路线与社会治理的耦合
    7. 吴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理的历史变革
    8. 吴超: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经验和路径
    9.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
    10. 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是一回事吗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