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生活史
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推进社区建设
发布时间: 2009-12-01    作者:张静波    来源:光明日报 2009-12-01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以来,我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就。各地从生态示范区到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的示范创建活动蓬勃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何深化生态建设成果,在改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双赢?笔者认为,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推进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与社区建设相结合、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既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区建设相互促进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区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内在的联系。生态文明的含义分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强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注重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社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抓手。社区建设的目标在于建立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建设在强调社区构成要素自身的发展及相互之间关系协调的同时,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态文明与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看,两者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出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洞悉和关怀,它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要升华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睦共处、平等公正的人文关怀,这也是社区建设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社区建设则从社区微型社会角度解决社区问题,在建设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重在建构人与人、人与社会彼此依赖、相互信任、守望相助的关系及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参与意识等。这些目标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条件。

  其次,从社区“小社会”看,社区是经济运行、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基本载体,决定社区建设成效的要素也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社区建设重在改善民生,在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局限于自然生态系统,还在于树立生态价值观、绿色消费观、生态伦理及社区居民、组织等整体素质的提升,这些目标同样成为衡量社区建设成效的重要尺度。

  第三,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社区建设的关系看,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政治、精神文明的基础之上,又处于这一基础的主导地位,社区建设则注重在社区微型社会构建人际关系和谐的、互助合作的新的社会共同体。社区建设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注重解决市场竞争导致的社区解体、人际关系疏离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同样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的起因。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有赖于社区功能的有效发挥,人与自然的和谐有赖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两者协调互动、均衡发展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区建设互动共进的经验与特点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与理论创新的引领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社区建设呈现出鲜明特色,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创建国家生态省、生态市(区、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与特点。

  1.生态建设推动社区建设,两者协调发展。近年来生态建设与社区建设互动的突出特点是以项目为依托,以经济、社会、生态的整体营造为导向,呈现出区域生态环境整体规划,生态建设带动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趋势。苏州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统筹发展为导向,打造以循环经济为核心、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生态体系,提升生态消费和社区建设水平,创建了一批省、市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上海闵行区在创建国家生态区中以试点建设为契机,实施“百场生态文明宣教”和“共创绿色未来”共建项目。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推动了生态建设与社区建设互动共进。

  2.注重居民参与,提升居民整体素质。生态建设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注重居民整体素质提高是各地主要经验之一。张家港市在创建国家生态市中实施城乡同创共建,“以城市的标准规划农村,以社区的标准建设村庄,以市民的标准培育农民”。将生态建设与“生态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结合在一起,2008年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北京市密云县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县过程中实施全民素质提高工程、社会事业建设工程、人文环境建设工程。开展绿色家庭、绿色楼道、十星级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使社区居民的绿色文明意识日益增强,形成人人关注生态、人人参与创建的和谐氛围。

  3.生态与经济建设同步,促进区域经济繁荣。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瓶颈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凸显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形成了循环经济的“3+1”模式,即在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以及静脉产业四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上海市重点发展资源环境友好型产业、控制能源消耗增长、建设节水型城市;江苏省重点推动循环经济试点、发展环保产业;浙江省重点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上海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使GDP不断变“轻”、变“绿”。

  4.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融合,营造地域文化特色。上海市抓住2010年举办世博会的机遇,确立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在建设绿色城市景观的同时,挖掘上海城市绿地的人文历史内涵,将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致力于民族性及地域特色的营造。北京市延庆县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中,从本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实际出发,提出生态文明战略,发挥当地生态优势、发展生态能源、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弘扬生态文化,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建设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区建设相结合的实践思路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社区建设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仍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及新挑战。在获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应看到影响生态文明建设与社区建设的各种因素交叉重叠,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其相互关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社区建设的双赢。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与社区建设相结合,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均衡发展。从上述生态与社区建设经验看,两者结合的优势在于生态文明为社区建设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理念为社区的整体营造,社区居民素质的提升开拓途径。二是社区作为生态建设的载体,通过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社区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民生,符合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生态技术、生态住宅、生态环境效应等将显著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实现共建共享目标。

  其次,生态技术与社会技术相结合。生态技术是生态建设的技术保障,社会技术则是指挖掘、动员、运用各种社会力量进行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两者互为补充。前者是生态建设的技术手段,后者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运用社会技术在社区规划、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中动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将显著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整体素质。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与营造社区特色相结合。社区特色是社区建设的动力,将生态文明与营造社区特色相结合首先有利于形成社区生态文化特色。社区生态文化特色是指在生态文明引领下形成的社会规范、价值、生活方式等生态伦理形态,通过文化的传承和认同为社区特色增加魅力。其次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社区经济建设相结合将催生出新的生态产业,促进社区特色经济的发展。第三是有利于改善社区人际关系。社区是区域生活共同体,通过社区特色文化、生态产业的营造将解决社区社会资本匮乏、人际疏离、社会发展滞后等问题,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维系社区和谐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1. 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我国碳减排及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2. 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社区建设
    3. 郑杭生:新型城市化可从社区建设“破题”
    4.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区建设与制度创新
    5. 打牢社区和谐的基础
    6. 新形势下社区建设要懂管理讲科学求创新
    7. 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
    8. 治理转型和社区自治应有机衔接
    9. [社区治理]
    10. 黎昕高鸿:大力推进城市新型社区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