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
文章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学部主席团成员、原副院长刘国光获奖文章《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6期。该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对改革开放30年作一个总体性的思考,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都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正、反、合过程,只有不断地对一些新矛盾进行新的反正,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转向新的综合。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30年,我们既要充分肯定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内部的矛盾、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等等问题。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在继续坚持市场改革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关于所有制结构,在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关于分配关系,要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简介
“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由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设立,并于2009年5月在法国巴黎首次颁发。其宗旨是通过奖励2001年以来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上具有重要创新的世界各国经济学者,以促进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繁荣和发展。其评奖委员会由美、英、法、德、日、中等六国的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组成,获奖作品经过个人申报或他人推荐,由评奖委员会初评,学会理事会终评产生,并在当年度学会论坛开幕式上公布。
今天在这里非常荣幸地接受“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对此我深表感谢。
我今年已经87周岁高龄了,经历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曲折过程,参与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许多重大经济理论探讨,和一些决定改革开放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中央文件和中长期规划的起草工作。我在这篇获奖论文《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作了全方位地思考,力求在总结实践经验中创新。我尝试从十一个方面将改革开放经验得失方方面面的问题涵盖进来,力求全面客观、言简意赅、说理透彻。
我在该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各项政策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正、反、合过程,只有不断地对一些新矛盾进行新的反正,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转向新的综合。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30年,我们既要充分肯定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内部的矛盾、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等等。概括起来,就是要实现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着眼于强调生产关系,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着眼于发展生产力,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偏废。改革的成败要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最终是巩固了没有,所谓改革的失败,不是指生产力的失败,而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丧失了,两极分化,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小平同志说这是改革的失败。不是什么都讲姓“社”姓“资”,如生产力就不能讲姓“社”姓“资”,生产关系中一些共性的东西,也不必去问什么姓“社”姓“资”。但是,生产关系中非共性的东西,就不能不讲姓“社”姓“资”,一定要具体分析,辨明是非。
我在该文中依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历史唯物论推进“改革在更高层次上综合”,从新形势出发针对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见解:
比如,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论。我始终坚持两点论而不是偏执于其中的一点,根据具体实际辩证地摆正二者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些人将市场视作洪水猛兽,我是比较早地倡导市场取向改革的;而当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面对市场体系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则更加关注市场缺陷,坚持合理而有效的政府干预。我始终坚持计划与市场的结合论,认为尽管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但目标都是指向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得益彰,各自发挥应有作用。单纯靠计划或者市场调节都是不完善的。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是历史的必然,但市场经济也有许多缺陷,不能迷信市场。在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同时,政府必须实施合理而有效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在继续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同时,需要加强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强调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指导作用。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也要加强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把“计划性”排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