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不应割裂新中国前后30年--专访哈佛大学柯伟林教授
发布时间: 2009-09-10    作者:李海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09-06
  字体:(     ) 关闭窗口

image

William C. Kirby

  柯伟林(William C. Kirby),哈佛大学T. M. Chang中国研究教授,哈佛商学院史宾格勒家族工商管理学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哈佛中国基金会主席。他还任中国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重庆大学和复旦大学及德国海德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等大学的客座教授。柯伟林教授于1972年毕业于达特茅斯大学,获史学学位。198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史学博士学位。1980年到1991年执教于华盛顿大学(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获历史学教授职位,并历任该校国际关系项目主任、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和大学学院院长。1992年起执教于哈佛,历任历史系主任、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及文理学院院长。他的研究和教学领域较为广泛,主要是在国际背景下探讨中国的工商业、经济和政治发展,具体涉及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以及中国与欧美关系、现代中国商业发展、中国公司法和公司结构等。他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商业的案例研究和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柯伟林教授不仅是一位中国研究专家,也是一位非常投入的本科教师,更是一位出色的学术组织者和管理者,发起和主持了哈佛大学的中国基金会。今年,他在哈佛大学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60"研讨会。哈佛大学东亚历史系李海鸿女士(以下称"") 2009522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采访了柯伟林教授(以下称"")

六十耳顺评价恰逢其时

  李:柯教授,您刚刚组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国际评估”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想请您谈谈举办这次研讨会的思路和目标以及您本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看法。

  柯: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知道中国国内正在筹备各种纪念活动,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国际学术界也在对中国这段引人注目的历史加以审视。孔子曾经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正如我在研讨会开幕式上所说的,60岁生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着如意,预示着一个人从此便可以悠然自得、安度生活了。如果我们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做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休,那么过了60岁生日,它是不是也可以如此呢?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去发展如何?现在情况如何?将来又会走向何处?我觉得在其成60周年这样一个时刻,为其作个评估,是再适时不过的了。

  这次研讨会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目的就是对其能否健康长寿作各种各样的检查。从这个角度出发,很多人会说,回顾过去,我们现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理解与30年前甚至20年前都大不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曰新月异,我们对它的理解也随之不断变化,所以,此时此刻,回顾过去,也意味着展望未来。

  我个人的理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30年是毛泽东的革命时代,中国实行一种斯大林式的政治体制,中国的国际关系相对封闭;后30年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对西方社会开放了,经济也得到了持续发展。前30年中国走了很多弯路。1979年时,人们很难想象中国会有30年史无前例的经济飞速发展,有20多年的政治相对稳定,有绝大多数人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所以,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历史时,我们首先要区分这两个历史时期。但与此同时,人们还不禁要问,是什么把这两个不同的时期连结在一起的?毕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始终是同一个政党,即中国共产党,我们在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断层的同时,也应该讨论其历史的延续性,讨论在2000年还能不能找到1950年的影子。总之,中国前后30年的历史是一个整体,不应割裂。

  还有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研究可能是中国史研究中最新的领域,现在我们能看到很多档案——尽管档案的开放还不够理想,中国政府也在发行和出版越来越多的材料,很多中国人都在撰写回忆录,还有社会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考察当代中国的状况。所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研究,我们有极其丰富的史料可以利用和研究,我们有很多理论和观点可以讨论及相互借鉴。因此,我觉得有必要组织一次研讨会以强化学者和学科之间的交流。

  我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研讨会。首先,研讨会不仅使美国的中国学专家有机会坐在一起面对面地讨论,还汇集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学者,欧洲也有学者参与了讨论。研讨会充满合作精神,整个过程体现出这不是一个政治性研讨会,而是真正的学术讨论会。学者们同意或不同意他人的观点时,完全出于学术的考虑,出于强化我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与未来理解的考虑。

  其次,围绕上述问题,研讨会又分“政体”、“文化、信仰与实践”、“社会转型”和“财富与福利”等几个议题。与会学者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如裴宜理教授谈到,过去20多年里有很多人预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灭亡。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但没有灭亡,反而越来越有能力应对领导人换届以及公众抗议可能造成的动荡,越来越有能力推动和维持有史以来持续发展最快的经济。麦克尔·麦克爱罗义 (Michael B. McElroy)教授指出,2006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排放有害气体最多的国家,中国正面临日益增长的国际压力,风力发电可能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个可行的途径。沈艾娣 ( Henrietta Harrison)教授则提教授则提议,中国应该更好地处理宗教信仰问题,因为跨地区、跨国界的宗教信仰,正是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化趋势的一个部分。

  我认为这次研讨会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的最新趋势,我们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理解也会因此而更上一层楼。 

国共兄弟党应相互学习

    1. 从邓小平改革观看中国发展道路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发展道路创新
    3.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发展道路的三次伟大转变
    4. 实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5.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6. 2011年西方当代中国研究全景扫描
    7. 印度中国研究经历三个阶段
    8. 二战后日本的中国研究
    9. 美国智库如何开展中国研究
    10. 《中国季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