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云南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历史研究
发布时间: 2009-09-24    作者:晁丽华    来源:《红河学院学报》(历史)2007年8月第5卷第4期 2009-09-24
  字体:(     ) 关闭窗口

  1964年至1980年的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经济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三线建设进入了调整改造的新阶段。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是由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为了解决三线建设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提上日程的。云南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建设中遗留的问题,发挥了三线企业的应有作用。三线建设以其独有的资源、技术等优势,为云南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一 云南三线建设调整改造任务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尽管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和平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世界正逐步从对抗走向对话。原来为准备战争突然爆发而建立起来的一些以军品生产为主的三线企业,面临着军品任务锐减、生产线闲置、经济效益下降、企业亏损严重、职工队伍不稳等诸多困难。再加上建设中由于布局、选址不当带来的遗留问题,一些企业已经到了无法维持下去的地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其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制定,为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在对各方面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国务院于198310月正式作出决定,按照“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全面开展了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工作。

  1983123,国务院决定成立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原四川省省长鲁大东任主任,钱敏、郑汉涛任副主任。任务是提出三线现有企业的调整和技术改造规划,并对其实施进行检查监督。国务院下达的《关于成立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的通知》提出三线建设的调整规划范围:先对云南、贵州、四川(包括重庆市)、陕西四省和豫西、鄂西地区内的工业交通企业,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在上述地区的直属企业进行规划。19846,经国家计委同意,又把甘肃省和湘西地区纳入规划范围。云南因此成为首先列入三线建设调整规划的“81市”范围。随后云南成立了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统一规划和领导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工作。

  1984,遵照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对云南省的164个三线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已建成投产,达到或基本达到生产要求、产生效益的一类企业69;比较好的二类企业73;停缓建或建成后遗留问题较多的三类企业22(见表1)。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三类企业和部分二类企业纳入调整改造的范围。云南决定在已经建成的164个三线建设项目中,规划30(原计划实施项目39)企、事业单位作为调整改造的对象。[1]其中,列入国家调整改造计划的有21,列入省、部调整改造计划的有9个。涉及军工企、事业单位25,地方企业5个。这25个军事工业分别是:地方军工(兵器)11;船舶工业7个、航天工业3个、电子工业3个、核工业1个。[2]84

  经过十多年的工作,2000年底,已经完成调整改造任务的有26,占原计划的86. 6%。在25个军工企事业单位中,已经完成计划的有23,占原计划的92%。云南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2. 2亿元,技术改造投资8亿元,合计20. 2亿元。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随迁职工2. 5万多人。[3]254云南三线建设调整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给处于困境中的企事业单位,主要是军事工业的企事业单位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二 云南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主要内容

    1. 劲鼓“廉帆”助跨越
    2. 云南:11月下旬将对10单位进行巡视
    3. 云南多元宗教共处的类型与基本模式
    4. 全力支持云南地震灾区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
    5. 国务院办公厅:有序做好支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
    6. 国家减灾委、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赶赴云南地震灾区
    7. 煤矿安监局就云南富源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布警示通报
    8. 云南永善地震已致26人受伤 云南省拨300万元救灾
    9. 崇俭抑奢 展现云南精神
    10. 儒学对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的影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