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思想史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教育
发布时间: 2010-07-27    作者:何小刚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7-27
  字体:(     ) 关闭窗口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局部)

  延安时期,具体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到1948年3月23日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接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近13年时间。这一时期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并形成了一套涵盖教育组织、区域自治、经济扶助、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成熟理论方法,开创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建立民族团结工作教育组织

  建立民族工作组织机构。1936年初,成立了以张闻天为书记,汉族、蒙古族和回族同志组成的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简称西工委),下设民族问题研究室,负责陕、甘、宁、青、绥五省的少数民族工作,特别是回族和蒙古族团结教育工作。西工委成立后,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和《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的提纲》。这两个提纲是指导当时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区域等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大为推进了民族工作的开展。之后,1937年7月成立了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1941年5月成立了中共中央西北局,下设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

  健全民族工作组织体系。陕甘宁边区政府设立了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并在下属的分区、县、市等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设立民族事务科或民族事务科员。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处理少数民族问题而设置的,对于开展少数民族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形成层次明晰的民族组织体系。民族团结教育组织体系的建立,对于开展少数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张忠山 陈磊: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概念生成的演进逻辑
    2. 张忠山:延安时期毛泽东哲学小组活动始末
    3. 新世纪延安文艺研究的历史性转型
    4. 宋月红:陈云对学习的认识和处理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意义
    6.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创新的伟大历程、主要成就与经验
    7. 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历史底蕴和实践基础
    8. 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
    9. 储著武: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的生动实践
    10. 罗燕明: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澳门(1921-1950)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