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小康社会理论形成与发展综述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09-12-09    作者:    来源:人民网 2009-12-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来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要着力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胡锦涛多次讲到,这些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反复探索和不断总结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它们“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好、发展好这些制度。”(《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页)

  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意见和措施,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2005年5月26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着重要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保障代表的知情权,扩大代表对常委会活动的参与,为代表深入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创造条件,支持、规范和保证其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二是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制度建设,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和代表机关的作用,促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2005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和民主监督作用,加强中国共产党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2006年2月8日和7月24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促进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充分体现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新发展新变化,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工作范围。200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民族自治制度,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把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2009年9月20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讲话,又对推进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必须坚持把人民政协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部署和推进;二是必须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作用,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三是必须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组织的作用,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四是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民政协事业,永葆人民政协生机活力。

  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都曾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2003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明确提出,本届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争取在立法工作上,实现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经过五年努力,到2008年,以宪法为核心,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明显加快,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这在客观上给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文化建设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源泉。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讨论时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16页)

  党中央在文化建设上着力抓的一件大事,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并把它的基本内容归结为四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61页)还指出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61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务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创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具有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任务的提出和实施,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号召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他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他还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是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他还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1. 打造革命老区文化建设的典范
    2. 把握检察文化关系 发挥文化强检作用
    3. 检察文化建设当从阅读开始
    4. 以“四个全面”引领行政文化建设
    5.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文化解读
    6. 文化建设引领干部教育创新
    7. 发挥政协优势 推动周礼文化建设
    8. 文化建设是核心
    9. 94年风雨砥砺的文化建设之路
    10. 增强文化建设实效 提升司法能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