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 历史回眸
后人忆李烈钧:对辛亥有三大贡献 送五个儿子抗日
发布时间: 2011-10-21    作者:    来源:新闻晚报 2011-09-29
  字体:(     ) 关闭窗口
1924年11月,李烈钧(右一)与孙中山等人在“上海丸”轮船上的合影

  李烈钧在辛亥革命中转战三地,立下汗马功劳。随后的二次革命、护国、护法、北伐等战役,李烈钧一直坚定地捍卫民主共和之理想。冯玉祥评价他“冒大险,犯大难,决大疑,定大计,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为了国家发展的基础,他大力支持教育事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将五个儿子送上抗日战场。
  1911年为革命做出三大贡献
  在李烈钧之孙李季平的博客“辛亥百年”里,详细记录了经他收集、考证的李烈钧在1911年为革命的三大贡献。
  是年秋,时任云南陆军小学堂总办的李烈钧奉命北上,参观清政府在天津马厂举行的秋操。武昌起义爆发后,10月17日,李烈钧接江西同志电促返赣,于26日到达九江,担任起义军军政府总参谋长。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派海军主力进攻武昌,后因提督萨镇冰不愿开战,舰队准备返回上海。李烈钧深知海军的重要,在舰队路过九江金鸡坡炮台时,命将士开炮阻拦。他考虑到海军以福建、广东人为主,特意派了同盟会会员福建人林森、广东人吴铁城以同乡的关系去军舰上和清军官兵交涉,晓以利害,最终劝说对方起义。当时起义的舰队共有11艘军舰和两艘鱼雷艇,是清政府海军的几乎全部家底。事后,李烈钧被推为九江海陆军总司令,九江革命势力因之大振。袁世凯在后来的一个联名奏折中说:“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可见李烈钧推动的清海军起义对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
  11月,李烈钧应安徽革命党之请,派团长黄焕章率领两营兵光复当时为省会的安庆。不料,黄焕章的队伍到安徽后纪律废弛,士兵们到处抢劫掠夺。李烈钧闻讯后亲自带领两艘兵舰和一营步兵赶赴安庆处理违规军士,迅速安定人心,“一时颂声载道”,各界推举李烈钧担任安徽都督。
  不久,冯国璋派重兵进攻武昌,黎元洪一日五次急电,向李烈钧求援。李烈钧立即下令海陆军集合,准备出发西上。此时,陆军总司令胡万泰想谋求安徽都督职位,欲对李不利。李烈钧不与其相争,将都督府印交给胡万泰,说:“我的责任尽到了,明天早上将出发,我走后一切希望你和地方贤达共同商议。”
  李烈钧抵达武昌后,被黎元洪任命为五省联军总司令兼任右路军总司令。他迅即部署海陆两军,控制武昌军事要地;尤其是起义的海军,游弋长江水域,使冯国璋、段祺瑞不敢越过长江。 12月底,在革命军对清军发动的黄孝战役中,李烈钧率领右路军成功夺取了黄陂外围阵地。
  李烈钧在九江、安庆、武昌三地的指挥作战,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鼎力贡献,有人称其为革命的“救火队员”。
  坚持信念,特立独行
  民国成立后,李烈钧出任江西都督,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深得当地民众拥护。李季平说,袁世凯曾用200万元为李烈钧“祝寿”,并提出为他晋勋,想以此收买他,都被他拒绝。 1913年,宋教仁被袁世凯刺杀,随后袁世凯又进行了“善后大借款”。当国民党上海总部还在争论对袁世凯是武力征讨还是法律裁决时,李烈钧于7月12日在湖口起义,就任讨袁军总司令,打响了二次革命的第一枪。有人提醒李烈钧说,无论从哪方面讲国民党肯定会失败;李烈钧回答:“我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只有打,这是我的人格问题。”他在讨袁通电中说:“宁做自由鬼,不做专制奴。 ”李季平说,当时李烈钧在江西的地位非常稳固,起兵反袁就意味着放弃了巨大的既得利益。“他的心中只有共和自由的信念,为此坚持了一生。”

    1. 从辛亥到辛卯:百年文学的映像与反思
    2. 帅府文物话辛亥
    3. 郭沫若辛亥佚作 见证百年历史变迁
    4. 《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
    5. 碧血丹心照汗青:宝岛五十载抗日记
    6. 殚精竭虑为抗日——曾山
    7. 奔走终日 募集抗日资金
    8. 传好“抗日山精神”
    9. “中共提出的一系列抗日主张深得人心”
    10. 关于“抗日”一词英文翻译的几点思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