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 学界热议
十三五:实现每个中国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15-11-04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11-04
  字体:(     ) 关闭窗口
  近日,街头巷尾的热议与海内外媒体的评论都聚焦于“放开二孩”政策。“放开二孩”仅仅是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很小一点,但是它的热度超过其他同样有价值并可充分探讨的议题和内容。这种现象透露出,新形势下,中国民众对自身权利关注的增长。
  从某种意义上,全社会对“放开二孩”的热议可以视作马恩经典作家对“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论断在当代的一个典型案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在晚年对其加以解释,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社会主义新纪元”区别于旧社会的“基本思想”。
  此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所有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事实上,它已经渗入社会大众的潜意识之中——人们对自我发展权利的主张和对全面自由的诉求,正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增长。
  《“十三五”规划建议》正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这方面认识的深化以及对这个目标的坚定追求。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十三五”规划《建议(讨论稿)》由习近平向全会做说明,而并非沿袭以往惯例由国务院总理来向大会报告。这表明:“十三五”规划已经超越了政府行政层面,而上升到执政党的高度,与其执政使命、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而在这六大原则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被放在了首位,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和落脚点。这回应了人民的诉求和社会的期盼,应当被视为对“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坚守和延续。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个抽象的原则和目标。一方面,需要在多样化的生产劳动中实现;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生产劳动之外的大量自由时间中实现。它需要阶段性具体政策和措施的相互衔接一步一步来达成。经过“十二五”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长足进步,“十三五”作为对“十二五”的接力,需要在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
  在“十三五”规划中,“五个理念”均充分体现出“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之理念。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激发全体人民创新创造活力,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在共享发展方面,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对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发展提供保障;在绿色发展方面,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十三五”规划中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我们相信,五年之后,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完满实现,中国将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中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页、为世界提供社会主义实践的中国价值和中国样本!(黄望苏)
    1. 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
    2. 幸福和自由:经济发展的目的
    3. 冯契先生的学术贡献与哲学创新
    4. 史考特诉山福特案引起的思考
    5. 涵养中国社会的“共同自由”
    6. 守规矩才会有“积极自由”
    7.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
    8. 学术自由并不等于“任性” 大学课堂不是“秀场”
    9. 有秩序才有自由和权利
    10. 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凝聚社会价值共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