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学界解读
张树华 景向辉: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优势
发布时间: 2012-12-20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2-12-13
  字体:(     ) 关闭窗口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最重要现象之一。中国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而源自美国、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却深刻暴露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愈发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
  国际金融危机深刻暴露资本主义政治弊病
  22年前,柏林墙倒塌,宣告了“冷战”结束,似乎预示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取得了政治、军事和思想等方面的全面胜利,西方世界为之欢呼雀跃。随即便有日裔美籍学者福山发表言论,宣告“人类历史至此终结”,国际上意识形态争论似乎自此盖棺定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将一统世界。此后,借助经济全球化和“民主化”浪潮,西方资本的贪婪和民主的乖戾借助新自由主义的催化剂,像变异的恶性病毒一样在国际上迅速蔓延。金融寡头借助西方国家的政治机器和经济网络饱食“冷战红利”,对内对外肆意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西方在输出民主和鼓动“颜色革命”的同时,也催生了文明冲突和惨烈的种族杀戮。在西方大国的经济自私和金融大鳄的贪婪驱动下,许多国家经济虚拟化、产业泡沫化和金融欺诈盛行一时。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海啸使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大衰退。这场经济危机再次昭示了“资本的贪婪和民主的虚伪”,彻底暴露了西方社会制度的种种缺陷:在经济领域,又一次打破了“无形之手”自由放任的市场万能论的神话;在社会领域,西方社会贫富两极分化,造富神话破灭,失业严重,中产阶级分裂,社会冲突加剧;在政治领域,政权瘫痪,政治领导软弱乏力,治理失败。面对这场世界性的灾难,金融大鳄乔治·绍罗什2012年1月23日在美国《新闻周刊》网站上惊呼,世界进入了近现代历史上最危险的时期之一——“邪恶”时期。欧洲面临陷入混乱和冲突。美国街头的骚乱将引起残酷镇压,从而造成公民自由被严重剥夺,甚至全球经济体系都可能完全崩溃。
  美国一直自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代表和民主国家,也一直以其政治发展模式(核心概念是民主)、经济发展模式(核心理念是自由主义市场化、全面私有化)为范本,集中表现为所谓的“普世价值”,并将其作为其首要目标,不遗余力地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输出。
  西方社会主流意见认定,评价一个国家政局的好坏,就是看这个国家是否有符合西方标准的民主制度。然而,随着美国对外“推销民主”战略的受挫,“颜色革命”泛起的“民主”泡沫一个个破灭,一些新兴“民主国家”陷入治理混乱,人们开始对民主问题以及以西方自由民主模式为标准观察衡量世界的思维模式进行反思。福山也声称要与过去的思想盟友决裂。他在2007年6月第十一届圣彼得堡经济论坛演讲时称,如果全球化导致世界只有一种文化模式,这不能称为是民主的。福山认为,欧洲、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都应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
  由此看来,西方资本主义已经深陷困境,是脱险还是转型?正如俄罗斯《独立报》2012年3月7日刊登的盖达尔经济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基里尔·罗季奥诺夫的文章《未来世界的格局》所说,始于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系统性、制度性的危机。它涉及面之广之宽、持续时间之长和程度之深,加之金融动荡与政治动荡交织在一起,都证明了这一点……世界迎来历史转折点。
  中国道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冷战”结束后,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没有重蹈苏共败亡的覆辙,避免了苏联式崩溃和俄罗斯衰退的悲惨命运,不仅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始终保持着改革、发展、稳定协调统一的良好势头。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经济社会制度和社会治理模式或碰壁或搁浅,不少国家面临着不稳定和不确定的未来。与此相反,中国成功应对了这次金融危机并实现率先经济回升向好,展现了中国道路的魅力。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国稳定的政局和政治治理形式影响着世界格局,丰富着世界政治面貌,中国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经验原则丰富了人类发展的内涵和理念,为世界文明图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西方国家一些学者局限于“民主—专制”、“西方—非西方”的两极对立思维模式不同,中国发展采取全面、科学的发展方式,沿着协调的发展轨道,秉承包容的价值理念,为当今国际社会提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另一种图景。中国发展改变着世界,中国发展丰富着世界。中国政治发展显示出强劲的政治竞争力和政治发展潜力,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近几年西方社会许多主流媒体花费大量笔墨去描述中国日益壮大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出“中国崛起是对西方世界的挑战甚至是威胁”。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对于中国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发展道路,西方媒体、政界乃至学术界大都只是忙于指责和恐慌,而没有、也不愿去认真分析中国发展模式的背景、内涵和实质。
  及时总结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治发展的经验,汲取国际上一些国家民主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认真分析民主成长的国际环境以及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内在含义等内容,有助于深入反思政治发展和民主化的真正含义,不断明确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从而进一步增强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社会主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中国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上的成功实践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中国注重立足本国国情,以人为本,注重民生,较好地处理了社会民主、个人自由、国家稳定和政治效率的关系,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探索出一条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政治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高扬公平、公正的旗帜,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中国的发展很好地体现了发展目的的人民性、发展价值的包容性和发展方式的兼容性。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日益彰显出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优势。
  从服务对象上看,执政党和政府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普通民众的最大福祉还是极少数金融僭主的最大利益,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两种道路的最大区分,也是两者斗争的最集中焦点。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为民谋权、为民谋福、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最高宗旨。
  有国外研究者认为,中国正在开辟出一条通往发展的新道路,这条道路是建立在创新、积聚非对抗性力量、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和注重个人权利和责任平衡基础之上的。其实,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及其彰显的思想价值,西方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正如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所言,中国道路是一种内生型的发展,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与“共生”的价值理念。中国只是在探寻一条符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并无意挑战西方发展模式。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社会的民主道路和民主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推进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同时,始终进行着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发展是第一要务,政治发展同样是政治建设的主题。中国的政治发展要符合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追求稳定、民主、效率的协调和均衡进步。中国人民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法则,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的政治理念。中国政治发展和民主建设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安排,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政体的稳定和效率,有利于维护人民的经济社会权利,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团结、活力与和谐。中国的政治发展超越了西方单一的“西化—民主化—私有化—自由化”的政治框架,有效地吸纳了经济转型和社会调整的张力,有效地防范了一些国家出现的民族分裂和地区分离势力,实现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的政治发展理念更加成熟,发展步伐更加稳健,发展前景更加美好。(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
  责任编辑:何容
    1. 切实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
    2. 西方民主政治危机与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3. 中国为何应走稳健型政治发展道路
    4. 姬文波: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践与拓展
    5.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
    7. 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自信
    8. 沈春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9.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0. 走好中国自己的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