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论点荟萃
“学术繁荣”勿成早熟瓜果
发布时间: 2012-01-09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2011-12-03
  字体:(     ) 关闭窗口
   科技的发展,常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市场上能买到各种早熟的瓜果:番茄、西瓜、桃子……稍有生活经验的人便可发现,这些催熟的瓜果非但是徒有其表不够味,而且还无营养甚或有害有毒。

  由早熟瓜果联想到当今学术的繁荣,道理亦然。学术的养成和瓜果的培植类似,瓜果的真正成熟,需要经过种子萌芽、破土、生长、开花、结果,方可能成熟。同理,学术的养成也需多年积累、思考、质疑和确信后,方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厚积薄发。

  不幸的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学术生产”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道路。在现有格局下,学术生产被扭曲成利益转换的庞大机器,只要能够申请到一个课题(省部级、国家级),便打开了通往利益的大门:课题经费、专业地位、职称评定、个人美誉度……水涨船高地撑起一个学者的身价。于是乎,各种学术生产如雨后春笋般“繁荣”起来。

  现行的课题申报体制必然诱发学术生产中急功近利的行为,结果是重申报、轻研究;重利益、轻质量。这样的课题申报,有相当部分是病梅馆中扭曲而成的“病梅”。为了获得课题,申报者看重的是课题的包装、人脉的培养、关节的打通……课题申请成功之后,通常是纠结众人(比如申报者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热火朝天地堆积资料。

 

  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和荣誉,获得课题的人通常都会匆忙完成一个课题,以便开始申请新的课题。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一个研究人员手里握着好几个不同级别的课题,课题经费可能高达数百万甚至数千万。一两年草草结题,成为学术生产的常态。巨大的利益助长了揠苗助长的学术短视行为。在这种表面“繁荣”之下进行的学术生产,有相当部分不过是披着学术外衣的资料堆积或是知识复制,甚至是为了获得利益而匆忙出台的概念。

  如果沉下心来思考,便会发现,学术的养成,是偷不得懒、玩不得小聪明的,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方能有望完成的长期事业。对此,《菜根谭》总结得很到位:“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而这个“一疑一信”,是很艰辛的过程。没有学术上长期准备的渐悟,便不可能有学术想象的顿悟,更不可能生成突破性的学术成果。有句名言说:“你激励什么,就得到什么。”目前的学术申报体系很大程度上激励的是一哄而上的非理性、非学术行为,那收获的必然是泡沫化、低质化的果实。

  嗟乎,学术非理性繁荣的现状可休矣!

    1. 以问题意识引领学术研究
    2. 研究合为现实而行
    3. 提升“一带一路”实证研究水平
    4. 学术研究不妨多点“小题大做”
    5. 学术研究如何面向新常态
    6. 2014年理论学术研究观点要览(上)
    7. 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掌握学术评价话语权
    8. 不解决问题 学术研究就有问题
    9. 学术研究细碎化倾向亟待纠偏
    10. 学术管理越来越精细 学术研究越来越粗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