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论点荟萃
学术研究能否实现价值中立?
发布时间: 2010-11-22    作者:郑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11-02
  字体:(     ) 关闭窗口

——从韦伯说开去

   价值中立是当前学术研究中一个热点问题。在一些学者看来,似乎学术只有排除了价值判断,才有研究的必要,否则有沦为政治之嫌。价值中立这一舶来品,未经反思便确立起合法性。为此,我们有必要回到韦伯那里,寻溯价值中立的本源。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海德堡大学可谓风云际会。正是在1896年,韦伯受聘为该校政治科学教授。围绕在他身边,逐渐形成了一个韦伯圈,其中不乏文德尔班、李凯尔特、拉斯克、特勒尔奇、桑巴特、腾尼斯、西美尔、雅斯贝尔斯、卢卡奇、布洛赫等名家,因此,韦伯必然会受到他们思想的影响。无怪乎施路赫特说,韦伯学说只能从康德精神中来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价值中立受到了新康德主义强调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影响。

  价值中立原则集中体现在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书中。该书是一些论文的选辑,在《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1904年)和《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1917年)两篇文章中,韦伯严格区分了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一门经验科学并不能教给某人他应当做什么,而是只能教给他能够做什么,以及——在具体条件下——他想要做什么任何一门关于人类文化生活的科学,其最根本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人们对这些部分现实地、部分自以为是地追求着的观念达到精神上的理解。在他看来,价值判断完全出自个人主观的情感作用,而与事实没有任何逻辑的或本体的关联。为此,学术研究必须排除价值判断,以实现价值立场的中立。

  价值中立是合理化过程的必然结果。韦伯区分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前者具有事实的性质,后者具有价值的性质。在他看来,西方现代社会的兴起是合理化的产物,表现为工具理性的扩展和价值理性的萎缩。伴随着这一过程,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作为一种价值理性,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判断自然被除魅了,价值中立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然而,价值中立原则却面临着困境。虽然工具理性成为一种现代的趋势,但韦伯对现代性的后果却充满忧虑,充分地意识到合理化的吊诡终将使人生活于铁笼之中,制造出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情感的享乐者。在这个事实与价值分裂的世界中,工具理性的扩展并不能否定价值世界的意义,两个世界始终会存在,合理化有其必然的界限。终其一生,韦伯都在肯定合理化的结果和忧思人类的命运之间徘徊。面对现代人那令人战栗的命运,他无能为力,正如守望者所吁求的那样:守望的啊,黑夜如何。守望的说,早晨降至,黑夜依然,你们若要问就可以问,可以回头再来。寻求价值中立的韦伯,最终也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实现价值的除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吊诡

  反观韦伯的一生,处在学术政治的漩涡中,价值中立从未真正地实现过。韦伯的形象似乎是那么鲜明,却又是那么模糊。大学教授?凡尔赛和谈顾问?魏玛宪法起草人?在价值中立与德意志民族利益之间,韦伯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后者。在夫人玛丽安娜·韦伯的眼中,韦伯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学术研究首先是一种业余消遣。或许格特和米尔斯的定位更为准确,韦伯属于最后一代的政治教授’”在对学术作出超然的贡献之余同时还是政治上的领导人物

  既然价值中立在韦伯那里都难以实现,那么学术领域价值中立的合法性理应受到质疑。纵观人类历史,希腊罗马有古无今,西方各国有今无古,唯我中华,亘古亘今,光辉灿烂五千年。经世致用是我们民族学术的优良传统,历代贤哲在出世与入世的统一中探求内圣外王之道。无论是顾炎武的文须有益于天下也,有益于将来,还是章学诚的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无不贯穿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经世情怀。在人类学术史的常青树上,价值中立是灰色的、苍白的。

  当前,恪守价值中立的一些学者日渐表现出远离现实的倾向:或是躲在象牙塔里杜撰术语,玩弄概念的游戏;或是将西方的理论方法简单地移植到中国,挟洋自重;或是将古人的名词改头换面,新瓶装旧酒。但无论如何,把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所谓理论发明学术话语的几个新词当做金科玉律,拾洋人牙慧,袭陈言自诩多闻,只能是邯郸学步,这样的中国学术是不可能走向世界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1. 以问题意识引领学术研究
    2. 研究合为现实而行
    3. 提升“一带一路”实证研究水平
    4. 学术研究不妨多点“小题大做”
    5. 学术研究如何面向新常态
    6. 2014年理论学术研究观点要览(上)
    7. 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掌握学术评价话语权
    8. 不解决问题 学术研究就有问题
    9. 学术研究细碎化倾向亟待纠偏
    10. 学术管理越来越精细 学术研究越来越粗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