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新中国外交
六十年中国外交的目标与选择
发布时间: 2011-07-27    作者:章百家 玛雅    来源:红旗文稿 2011-07-27
  字体:(     ) 关闭窗口

  自1949年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在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中搏击奋进。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世界民族之林昂然站立起来,不仅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问题,而且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今天,面对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喧嚣,中国坚定地发出了做“负责任的大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声音。

  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的,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同时,外交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内政,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与国际大环境和国家的对外关系紧密相关。

  在中国共产党90诞辰之际,回顾党的历史,不能不回顾新中国的外交史。60多年中国外交经历了怎样一个演进过程?外交战略如何服务于国家利益?在每一次重大外交决策的背后,有着党的领导人怎样的时局判断、理论指导和利益考量?在中国经历了60多年的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请进来”进而开始“走出去”经略世界的今天,中国外交面临着哪些新情况、新问题?

  玛雅:外交战略是与国家利益相联系的。比如美国,它的国家利益包括国家安全、持续成长的经济、传播其所谓的“普世价值”,以及由美国推进的国际秩序。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围绕它的国家利益展开。那么在您看来,中国的国家利益是什么?

  章百家:中国自近代被卷入世界体系以来,长时期是一个充满革命性变化的国家,每次政权更迭,都会引致对外关系的变动。即使是在1949年以后,中国的外交战略也不乏戏剧性的变化。但是从跨越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代中国人不懈奋斗所追求的目标,这些目标反映的就是中国最基本的利益诉求。

  这些民族目标或中国人认定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项:第一,实现现代化;第二,恢复大国地位;第三,完成国家统一;第四,实行社会变革。这四项目标决定了中国基本的国家利益,构成了支配着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大战略的要素。中国领导人在考虑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各方面的问题时,这四项目标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就对外关系而言,这四项目标也是推动其发展演变最主要的内在动力。

  玛雅:关于60多年的中国外交史,通常的观察是以领导人的代际来分阶段。作为一名研究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对外关系的演进,又是怎样划分阶段的?

  章百家: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十年一变”。即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反两霸”,70年代“一条线”。这当然是大致而言。从那以后,我看可以再加上80年代“全方位”。从这时起“十年一变”的周期也被打破了,中国外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和连续。

  玛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主要是因为中共与苏共之间的历史渊源?

  章百家:有历史原因,更主要的是现实原因。“一边倒”所根据的主要是领导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判断。二战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最初估计,美苏继续合作将是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在此条件下,国内可能出现国共合作、和平建国的局面。因此他们主张,中国应与美苏都保持友好关系,成为“美苏之间的桥梁”,缓和它们在亚洲的冲突,从而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然而,战后不久,美苏关系严重恶化,国内也爆发了内战,党的领导人不得不重新判断形势,选择新的外交战略。

  1946年下半年,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两个阵营”、一个“中间地带”的理论。他认为,战后世界将分为以社会主义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和以美国帝国主义为首的反动阵营;在美苏之间隔着一个辽阔的中间地带,由欧、亚、非三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构成。美苏之间不会爆发战争,美国极力突出美苏矛盾的目的是力图控制和侵略包括中国在内的中间地带国家。

  这一理论随后成为新中国制定外交方针的指导思想。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对形势的基本估计是,中国革命所具有的反帝性质和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力量的增长,使我们可以采取和应当采取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的方针,而帝国主义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这是他决心采取“一边倒”战略的重要原因。

  玛雅:我读美国外交史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分析中苏关系后推断,中苏尽管意识形态相同,最终必将分道扬镳。美国只有放弃蒋介石,承认中共政权,才能有效利用中苏矛盾,对苏联加以遏制。杜鲁门政府曾一度表示,将不再干涉中国局势的演变。然而,就在此时,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警觉地意识到,苏联支持的北朝鲜一旦胜利,将导致所谓“自由世界”和共产世界在亚洲的力量对比倾向于苏联。美国如不采取军事行动,必将助长苏联的进一步扩张。美国随即调整了遏制战略,将遏制苏联的目标扩大为遏制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共产主义世界。这一政策调整,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严重后果:美国和中国之间22年的尖锐对峙。

  章百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个短时期,美国采取的是观望政策,“等待尘埃落定”。就是说,当一棵大树倒下时,尘土会扬起来,一时什么都看不清,需要等待。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就不再观望了,而是立即采取行动,这就导致了“一边倒”格局的固定化和长期化。如果没有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和中美在朝鲜交战,“一边倒”的局面可能不会持续那么长时间。美国的行动后果是严重的。它在关键时刻打断了中国统一的进程,使中国失去了解放台湾的有利时机;美军在朝鲜又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到中朝边界,中国被迫应战。中美关系由此持久地陷入僵局,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也难以取得突破,中国对外经济联系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在这个过程中,冷战大格局的影响是主要的,中国实行“一边倒”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因素。

    1. 武力:中国对外交往的十年之路(2002—2012)
    2. 中国外交为世界提供巨大正能量
    3.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与20 世纪 90年代的中国外交
    4. 中国整体合作外交评析
    5.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中的文化因素
    6. 2015年中国外交评析
    7. 中国外交的“破”与“立”
    8. 2015中国外交大布局:定位中国角色,推出中国方案
    9. 中国外交进入全方位收获季
    10. 中国外交“欧洲季”: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协调推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