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与和谐世界
发布时间: 2010-09-15    作者:[法] 包和帝 赵超编译    来源:红旗文稿 2010-09-07
  字体:(     ) 关闭窗口
   西方对中国的看法是比较矛盾的。有些人认为,中国人有“贫穷并非注定”的思想,以及洗刷过去耻辱的愿望。还有些人认为,从好的方面看,中国是绕不开的合作伙伴,从不好的方面看,中国是竞争者,是潜在的敌人。但事实上,离开了中国,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不论是全球问题(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还是地区问题(朝鲜、伊朗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积极地承担国际责任,公开表明具有普世的使命感。中国关心法语地区。中国对法语国家组织(OIF)的地缘政治作用及影响力进行探讨,这对于讲法语的人和所有为法语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而言是一个真正令人满意的作法。事实上,法语地区的价值观——一种世界的视野、一个多样而团结的世界、对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眷恋,这些都与胡锦涛主席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的思想异曲同工。可以确定的是,多样性作为法语地区地缘政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中国而言也是一个非常熟悉的领域。对内,多样性根据国家统一的要求而变化;对外,多样性随着和谐社会的理念而变化。

  一、多样性与国家统一

  1. 民族的多样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作为各民族的本质,不仅不与多样性互相排斥,反而是同质同体,不可分离的。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北京出台了保护文化和语言遗产的政策,并以法律为支撑。文化和语言的遗产受到法律的保护,文化扩展到了宗教领域。民族语言的教育及维护与汉语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下面以西藏为例,来谈谈该政策的实施和关键。

  根据2009年的文件,藏语是西藏地区最重要的语言。为了使其传承下去,初等教育阶段使用双语教学。在文化领域,诸如藏族新年之类的民族传统节日都会得到庆祝;文学、戏剧和传统音乐也受到保护;宗教特别受到保护。因此,对佛经的编译和研究得到了鼓励。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编译不同版本的西藏佛经以便加以研究。主要的寺院不仅得到了修缮,还被设立为文物保护单位。

  政策的关键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

  在政治层面上,该制度力求推进民族间的融合,这种融合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文明的力量在于能够吸收那些征服帝国的“蛮族”。元朝和清朝是两个由外族建立的朝代,其结果自然都有利于汉族的民族融合,这是由于汉族人数众多,文化影响力大。很显然,北京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处理西藏和新疆问题的。民族的融合带来领土的融合,并由此摆脱各种形式的分离主义。

  在经济层面上,经济发展和对抗贫困的斗争涉及各族人民。开放政策实行30年来,3亿多中国人脱离了贫困。此外,这个国家的传统灾害——饥荒从此被根除。这样的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外界似乎对此认识并不充分。如果说由于经济特区的创立,经济增长首先触及了沿海地区,那么这次经济危机则使得当局将发展方向转向了内陆和外围地区。这是2009年至2010年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的主要目的。

  西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一直享受特殊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旨在消除1949年以前盛行的封建农奴经济和封建社会。在新体制下,西藏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65倍,近几年甚至以每年12%的速度不断增长。

  在社会层面上,这样的经济增长当然会对社会产生重要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积极的方面看,生存条件的改善让人均寿命明显提高:从1959年的35.5岁增长到67岁。由于实行了鼓励生育政策,西藏人口大规模增加。与中国其他地区一般性的生育政策大相径庭,汉族必须遵守“一家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规定,而农村地区的藏民(占藏民总人口的80%)则可以随心所欲地生育,城市地区的藏民则限制每家两个孩子。与我们之前形成的观点相反,西藏人口90%以上是由藏民组成的,汉族人只占约5%。

  然而,快速的经济增长也不是没有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人。现代化的侵入(酒吧、饭店、夜总会、手机、时尚服装等)突然改变了日常生活的风格,颠覆了习惯和社会行为,这让人感觉正在经历一种文化移入的过程。享受中国成功实现现代化所带来的消费、更好的生活、物质条件的舒适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些因素使得人类能够脱离贫困,获得尊严。挑战显而易见。如何协调传统与发展?不仅西藏面临这个问题,世界其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2. 语言的多样性

  中国的语言问题比较独特,与非洲大陆的语言格局不无相似之处。多样性触及了作为主导语言的汉语,促成了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多语言的使用。即使书面文字得以统一,口语仍然是多样的,几乎每个省份都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方言。

  这样的语言格局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毛泽东提出了语言改革。他简化了文字,以使广大不识字的农民学习起来更容易。还按照拉丁字母的形式创造了拼音,以便更好地促进语言的传播,并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高效方法,也非常便于字典查询。更为出众的一点就是口语改革引入普通话。现在,不仅有共同的书面文字,还有统一的口头语言。学校教授普通话,媒体使用普通话,普通话逐渐成为地方上主要的交流工具,但是地区性语言和方言的使用并没有消失。如今,广东话、上海话、云南话等与普通话共存。

    1. 西方学者肯定中国抗战地位和作用
    2. 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研究评析
    3. 西方学者对后危机时代资本主义的认识
    4. 金融危机引西方反思制度弊端 寻“救赎”途径
    5. 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国经济特区
    6. 张太原:西方学者肯定中国抗战地位和作用
    7. 应关注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
    8. 西方学者笔下的当代中国
    9. 迅速发展的海外“中共学”
    10. 西方学者给历史“纠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