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交流与合作
美国学者看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 2010-01-28    作者:仇华飞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01-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当代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两种动力:“一是体制改革释放出来的国内发展潜力,二是对外开放利用国际资源潜力”。这两种动力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中国加入WTO后,同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和平崛起战略,中国从多方面人手,运用发展国际贸易,建立互信机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等方式,逐步确立自己的世界经济大国地位。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946万亿美元,继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超过217万亿美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世界第三位。中国的发展已成为美国中国问题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他们从不同层面审视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度和结构方面的挑战和问题。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项目主任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改变了地区力量对比的格局,作为地区多边合作机制的积极倡导者、参与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在大大提高。”在全球金融危机继续蔓延的今天,研究美国学者对中国问题的分析,对于我们认清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明确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借鉴意义。

一、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影响中国本国的社会环境。当代中国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之中,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流向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城镇,使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发生变化,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不仅推动城市消费水平的增长,也给缺乏资金的农业生产带来收益。但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地暴露出许多缺陷。一方面经济增长使得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受益,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收入不平等现象愈发严重,贫富差距日益扩大。2002年联合国对123个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状况进行调查,中国位于第93位。同时,企业和部门经济安全意识薄弱,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持续繁荣,使得相当一部分人以及相关监管部门安而忘危,对经济全球化环境下若不能很好把握对外开放的步骤与秩序而可能引发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没有引起足够的警惕。

经济的发展给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随着工厂的成倍增多和私家车数量的不断上升,城市的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全世界十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7个在中国,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遭受水土流失,70%的湖泊和近一半的河流遭受污染,75%的废水排放得不到有效处理。中国是继美国之后排放二氧化碳第二多的国家。中国拥有世界大约20%的人口,但只有世界7%的可耕地。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由于环境恶化和污染而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本国每年GDP产值的8%至l2%。在过去20年里,中国北方不少河流干涸,许多河流不适宜饮用或鱼类养殖。外来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给城市基础实施造成巨大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中国城市的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城市面临严重的环境卫生问题,污水和废水直接排入河流。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大量依赖低质量、含硫量高的煤炭作为其主要能源。中国主要的能源需求有75%依然靠煤。30%城市的酸雨是由于烧煤造成的。中国对全球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制订切实可行的环保战略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保证。

美国外交学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指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正在大规模地改变其环境面貌——水资源和空气受到污染。土地沙漠化,国家天然资源正在以可怕的速度消失”。“环境危机正在导致中国面临一系列的其他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

美国环保官员史蒂夫•佩奇(Steve Page)敦促中国政府要“下定决心,对工厂实行整顿”,他强调: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世界各国应化解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议,“共同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努力”。美国环保问题研究专家詹妮弗•特纳(Jennifer Turner)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没有引起中国的足够重视,因为中国不愿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但中国政府非常愿意接受在不影响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帮助他们降低能源消耗的建议”。非政府组织(NGOs)在中国环保问题上正发挥积极作用,利用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和资源。促使它们担当起协调中国政府机构、地方政府以及其他非政府团体“组织黏合剂”(organizational glue)的角色。

随着中国能源消耗的迅速增加,制订着眼于未来的能源战略势在必行。美国中国环境问题研究专家利萨•马斯特尼(Lisa Mastny)认为,“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消耗能力巨大的国家,由于本身缺乏维持其增长的资源,它正从全球各地获取各种原材料”。为了应对由于能源、环境、就业等因素带来的种种挑战,中国各级政府都在制订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并采取可行的措施。由于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代价,中国政府已经对新车实施严格的节油标准,全国人大通过的能源再生法案,确定了使用风力和太阳能的宏伟目标。

经济迅猛发展使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公司的一个巨大市场。作为世界性制造业大国,中国的钢铁产量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27%,钢铁对工业基础设施有着重要的影响。2006年后,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今天“中国已有大约24亿人进入消费阶段。他们购买的物品和享受的服务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相同。尽管这个数目与美国相同,但实际上只占中国人口的19%。”未来可以成为消费者的中国人的数目将会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以汽车为例,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私人拥有汽车极为有限。但至2003年,中国的私人汽车数量达到1400万辆,而且每年都在快速增长。预计2015年中国的私人汽车数量将达到15亿辆。

能源战略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要求认识到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中国需要继续为所有公司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允许市场自由运行,开放国内市场”。中国现阶段存在资源短缺现象,资源耗费与产出比例是发达国家数倍乃至十几倍。中国耗用全世界将近四分之一的资源,生产不到5%的GDP份额。制订可持性发展战略有利于中国生产和能源消耗的协调增长。今天,中国经济向出口和固定投资过度倾斜,这意味着制造业密集的中国经济高度偏向高污染、高能源和高消费的经济模式。美国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指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对环境发生的不利影响,要比当今世界其他任何大经济体严重得多。中国须采取紧急行动解决环保危机,摆脱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模式并接受更倾向于消费带动经济的模式,这样,中国经济才能成功实现平衡”。中国企业通过重组、破产,国营企业从1995年的118000个减少到2001年的46800个。

但资金筹集困难引发的资金短缺正成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障碍。以往银行贷款主要给国有企业,今天,由于银行与国有企业问题密切相连,不良资产率很高,甚至高出“官方公布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的两倍”。到2005年中。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已累积l2750亿元,实际上这已经有所好转。因为这个数字比2004年同期减少了5550亿元。[191资金短缺制约着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效益的提高。

中国和平崛起正面临诸多的经济和环境的挑战。但没有任何一个问题能像能源及其环境问题那样对中国、亚洲及至全球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能源和环境的挑战将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不同的应对措施。“其中包括技术的革新、对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的激励。同时也包括一套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规则”。已经制订的能源战略、环境保护战略必须进一步完善。

    1. 开放包容 和平发展
    2. 牢记历史警示 坚持和平发展
    3. 国台办:两岸应共同维护和平发展大局
    4. 融合历史现实 维护和平发展
    5. 和平发展语境下中国体育公共外交的地位与作用
    6. “一带一路”:促进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
    7. 罗雨泽:一带一路”:和平发展的经济纽带
    8. 运用“和平发展的战略定力”参与世界变革
    9. 凝聚和平发展的磅礴力量
    10. 把和平发展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辩证统一起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