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的美国之行
尽管万斯访问北京时遇到困难,但在万斯和他的手下为卡特接待邓小平一行拟订的介绍性文件中,无论是关于邓小平的个人爱好还是这次访问的意义,都叙述得非常全面准确。在长达13页的备忘录中,万斯说邓小平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脾气急,精力旺盛,自信,直截了当,坚定,聪明”。万斯说,邓小平的目标包括帮助卡特获得国会和民众对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支持,扩大美中两国外交关系,给美国施压使之进一步阻止苏联扩张,使美国对越南的警惕性增强等等。但美中两国关系缓和的意义更大,它可以“对亚洲和整个世界的政治和战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51]
在抵达美国之前,邓小平就已经成为自1956年赫鲁晓夫访美以来最让美国公众感兴趣的外国领导人。美国媒体连篇累牍地介绍邓小平在政坛起伏的故事、他做出的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定、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决定以及此次美国之行。《时代周刊》在1月号上把邓小平评为1978年风云人物。《时代周刊》说,邓小平是改革的“设计师”。
美国公众一直对中国这个陌生、封闭的文明古国充满好奇,对邓小平来访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对当年尼克松访华的关注度。美国商人们看到的则是中国这个蕴涵巨大潜力的市场,极力争取获得参加国宴的邀请。美国各家新闻社希望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力争机会获得邓小平及其代表团的关注。卡特和邓小平一样,访问开始时表现得很冷静。他曾表示,很担心公众和国会对他做出放弃台湾、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决定作何反应,也担心国会议员因为谈判期间没有被告知谈判内容和与他们磋商,会想方设法发泄不满,而国会中亲台派则很容易找到攻击卡特的理由,不仅因为他放弃了长期的朋友,而且还因为他用一种很无礼的方式粗暴对待蒋经国。[52]
从12月15日到1月28日,中美双方都在为邓小平访美做准备。从他到达安德鲁空军机场后转车到国宾们通常下榻的布莱尔宫,一切运行得像钟表一样准确。为便于习惯使用筷子的中国官员用餐,厨师都按要求把肉切成小块。在亚特兰大为邓小平准备饭菜的工作人员听说邓小平喜欢吃小牛肉,连续给邓小平上了三顿小牛肉。邓小平和美国主人开玩笑说:“你们美国人每顿都吃小牛肉吗?”这样下一顿才更换了菜谱。
考虑到邓小平访美期间的交通天气状况,除华盛顿外,美方还选定亚特兰大等三座城市,亚特兰大和休斯敦气候温暖,西雅图气候宜人。1月1日,伍德科克曾问邓小平,访美期间愿意去哪儿看看,邓小平回答说想看看航天设施和其他高科技设施。[53]在休斯敦,邓小平参观了美国国家宇航局的设施和最先进的钻井技术;在西雅图,他参观了生产新型波音喷气式飞机的工厂;在亚特兰大,他应邀参观了福特公司最先进的现代汽车厂,参观过程由曾在北京和他见过面的亨利·福特二世陪同。在访美过程中,邓小平没有参观商场,除了在布热津斯基家和客人们一起用餐之外,也没有参观私人家庭。
中国驻美联络处(不久将成为大使馆)的官员很紧张,他们与东道主协调,负责安全和后勤、准备宴会和讲话稿,以及准备回答950名西方记者和33名中国新闻界代表的问询等事务。
在亚特兰大,邓小平在说明中国从“文革”中恢复并走上发展之路时说,希望中国像亚特兰大一样,经历南北战争之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54]“美国南方在过去是比较落后的,而现在已成为发展经济的标兵”,“我们中国面临的任务是改变落后面貌,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国家。”[55]
在头几天的访问中,邓小平在公众面前显得比较矜持,甚至挥手时也很正式、严肃,不茍言笑。他没有召开记者会,也很少表达自己的感受。
布热津斯基家的非正式晚宴
1月28日,抵达华盛顿休息几个小时之后,邓小平参加了布热津斯基举办的小型非正式家宴。据布热津斯基回忆,尽管邓小平刚刚抵达,比较疲惫,但他的反应依然机智敏捷。当布热津斯基说到,中国人和法国人都认为自己的文明优于别人时,邓小平说道:“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东亚,中国饭菜最好;在欧洲,法国饭菜最好。”[56]当布热津斯基提到卡特在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应对(台湾的)“中国游说团”遇到困难,他询问邓小平在中国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难题,邓小平立刻回答说:“有啊。在我们的台湾省就有很多人反对。”[57]在讨论到全球问题时,当被问到如果中国受到苏联攻击时中国怎么做时,邓小平说,中国有核武器,……毛泽东说过,中国可以在核战争中生存下来,可以通过持久战获胜。像毛泽东一样,邓小平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在非正式谈话中,邓小平很严肃地对布热津斯基说,他希望和卡特私下谈谈越南问题。[58]
参加晚宴还有副总统蒙代尔、万斯、迈克尔·奥克森伯格等人。在陪同客人中,雪莉·麦克雷恩对中国很有兴趣,曾数度前往中国旅行。她告诉邓小平,她曾遇到一位“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农村的中国知识分子,当雪莉谈到这位知识分子十分感谢这段经历时,邓小平打断他的话说:“他在撒谎。”邓小平用明显带有感情的语气谈到“文革”的可怕及“文革”带给中国的破坏作用。[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