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国家文化建设思想科学体系及基本内容
邓小平国家文化建设思想体系主要回答了用新思想、新观点继承与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文化建设思想,解决了我国作为经济基础薄弱、物质文明落后、封建思想浓厚的国家如何去建设高度精神文明与先进文化的问题,主要包含四大基本内容。
基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目标。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部分,具体表现为提升社会成员的自身能力与素质。四个现代化的前提便是人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的能力、素质及最终发展程度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当劳动人民拥有了很丰富的生产经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及高科技的劳动技能以后,才能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尽到应尽的效用①。所以,邓小平一直坚持: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需要不断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成为国家的重要接班人,这也关系到国家和党的前途。
基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质特征。邓小平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他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可以尽可能地发展和解放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然而,对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说,精神文明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本质的特性”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整体进步的内在要求,不仅引导和保证政治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引导了人民提高认识,这也是全社会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服务于政治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集中反映了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改变,对政治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还是全面提升社会成员素质的基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引导理论宣传、文化艺术、出版、新闻、教育等部门的工作,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引导人民群众抵制外来的各种腐朽思想与错误思潮的影响。
基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邓小平一贯坚持要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涵盖新闻出版、文物、文学艺术、卫生、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广播电视、博物馆及图书馆等各项事业。③文化建设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素质,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亟待需要在文化事业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提升,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加新活力。④邓小平依据我国当前的具体实际情况,为未来文化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
基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邓小平指出正确把握和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与战略地位,是做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前提。一个国家智慧和民族精神的长期凝聚与积淀主要体现在文化建设上,这也是这个国家发展和生存的条件与前提。⑤先进的文化是带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精神动力,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文化建设既是提升人民道德水平与思想觉悟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国家文化建设思想科学体系及基本内容
邓小平国家文化建设思想体系主要回答了用新思想、新观点继承与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文化建设思想,解决了我国作为经济基础薄弱、物质文明落后、封建思想浓厚的国家如何去建设高度精神文明与先进文化的问题,主要包含四大基本内容。
基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目标。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部分,具体表现为提升社会成员的自身能力与素质。四个现代化的前提便是人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的能力、素质及最终发展程度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当劳动人民拥有了很丰富的生产经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及高科技的劳动技能以后,才能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尽到应尽的效用①。所以,邓小平一直坚持: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需要不断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成为国家的重要接班人,这也关系到国家和党的前途。
基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质特征。邓小平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他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可以尽可能地发展和解放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然而,对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说,精神文明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本质的特性”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整体进步的内在要求,不仅引导和保证政治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引导了人民提高认识,这也是全社会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服务于政治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集中反映了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改变,对政治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还是全面提升社会成员素质的基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引导理论宣传、文化艺术、出版、新闻、教育等部门的工作,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引导人民群众抵制外来的各种腐朽思想与错误思潮的影响。
基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邓小平一贯坚持要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涵盖新闻出版、文物、文学艺术、卫生、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广播电视、博物馆及图书馆等各项事业。③文化建设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素质,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亟待需要在文化事业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提升,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加新活力。④邓小平依据我国当前的具体实际情况,为未来文化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
基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邓小平指出正确把握和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与战略地位,是做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前提。一个国家智慧和民族精神的长期凝聚与积淀主要体现在文化建设上,这也是这个国家发展和生存的条件与前提。⑤先进的文化是带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精神动力,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文化建设既是提升人民道德水平与思想觉悟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国家文化建设思想践行路径
在思想建设上,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邓小平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仅仅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需要下我们依然需要学习和发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所以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不断反复强调要加强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与实践,很有针对性。同时邓小平还一直非常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在他提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时,其中第一条强调的就是有理想,邓小平认为在“四有”里最重要的就是理想和纪律,要常常教育我国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人,一定要有理想,他同时还指出我们还要特别教育我们的后代,要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不是被资本主义同化。
在道德建设上,应该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及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邓小平一直非常重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他认为应该在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之风。邓小平曾经对于我国道德建设出现的一些无序无范的现象提出了严肃批评,他认为如果没有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是无法建设好社会主义的。为此他认为应该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全党也要坚持共产主义思想与品德,积极发扬服从大局、大公无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
在教育建设上,要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一再强调,我国要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依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所以教育事业非常重要,它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保证。教育不仅仅对科技和经济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它也是我国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与知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及民主法治观念,提升民族整体素质。因此,邓小平指出一定要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真正实现科教兴国。
在科技建设上,应该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方针,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邓小平一贯重视科学技术的建设与发展,他曾明确的提出必须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方针。⑥他在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新要求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方针与策略,同时他指出所有的科学技术工作必须以我国的经济发展为根本,必须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如果脱离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就无法转变为真正的生产力为经济服务。
文化事业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邓小平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充分反映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我们只有坚持这个方针才能保证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才能有利于我国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⑦同时他还指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应该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充分结合,这样才具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价值。
文化事业建设要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法。邓小平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于坚持重在建设的文化建构原则。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吸收全世界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只有借鉴了全人类的精神文明才有利于我们充实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⑧邓小平强调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的规律性,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同时还要坚持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我国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实际相结合,必须立足我国实际也要面向全世界,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还须坚持“双百”与“两为”的统一。
在公民政治素养上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及纪律教育。邓小平一贯非常重视国家法治与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在邓小平理论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他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强调,我们必须要同时加强民主与法治两部分,二者都不能偏废,既不能没有民主而只强调法治,也不能离开法治谈民主。同时,邓小平还特别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保障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更替或者思想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邓小平还强调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用先进文化来武装自己,建设新时代的法律意识与民主精神。
在新时期,坚持并发扬邓小平的国家文化建设思想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为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教研室主任】
【注释】
①杨冬玫:“浅谈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学理论》,2009年第12期,第202~203页。
②④郝辉南:“论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科教导刊》,2012年第11期,第192~193页,第134~137页。
③宋一:“略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第167~168页。
⑤曲成芳,陈骐,文吉昌:“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三个贡献及其历史价值”,《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第14期,第127~128页。
⑥许丹:“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启示”,《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9期,第221~232页。
⑦路阳:“毛泽东、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和建设实践的探索”,《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第78~80页。
⑧李佳玉:“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观”,《学理论》,2010年第34期,第34~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