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保障史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不容忽视
发布时间: 2010-08-10    作者:李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7-20
  字体:(     ) 关闭窗口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07期特别策划“面向21世纪的中国慈善事业”文章之一。
  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及后来的汶川地震引发了空前的慈善高潮,无论从捐赠物资的数量、志愿者服务的规模,还是从慈善组织的增加数量来看,中国的慈善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在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这些问题中,公众要求慈善信息公开的诉求尤其令人瞩目,汶川地震救助中出现的“帐篷门事件”、与余秋雨有关的“捐赠门事件”、“农夫山泉一分钱事件”、公众对“八成捐款流入财政专户”的质疑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慈善信息公开问题有关。
  2009年,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全国性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公募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程度较低,包括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总会在内的82家全国性组织中,在其网站上披露机构年报和机构财务报告的均不足40%。如何提升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水平、保证慈善组织的长效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慈善组织公开信息是法律要求
  
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是指慈善组织应当将其持有的公共信息,通过一定的渠道向公众公开。慈善组织公开信息的法律依据,一是宪法和信息公开基本法,二是调整慈善组织的单行法,如慈善法、非营利组织法、财团法人法、基金会法等。
  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们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根据宪法,我国有关法律对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义务作出了具体规定。《公益事业捐赠法》第22条规定,受赠人应当公开接受捐赠的情况和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5条、第30条和第38条规定了基金会的信息公开义务。
  此外,《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救灾捐赠管理办法》和《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办法》等也有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正在起草中的《慈善事业促进法》也将慈善信息公开列为其重要内容之一。
  慈善组织公共性要求信息公开
  
慈善组织之所以负有信息公开义务,是因为其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组织目的、组织功能和组织财产等各个方面。
  在组织目的方面,根据各国法律,慈善组织必须是以公益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否则将被取消慈善组织资格和相应的免税资格。既然慈善组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当然有义务向公众公开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
  在组织功能方面,慈善组织具有辅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政府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能满足所有的公共需求。而慈善组织在奉献精神的激励下,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效率更高,服务方式也更为灵活多样。
  在组织财产方面,慈善组织实现其公益目的和公共职能的基础在于其拥有的财产,这些财产无论从来源还是终极去向来看都具有公共财产的性质。从来源看,慈善组织的财产包括捐赠所得、政府补贴、提供服务收费所得、基金利息和投资收益等。慈善组织享受的免税优惠,通常也被认为是政府给予的补贴。政府补贴来自国家税收,属于公共财产自无异议。捐赠收入来自公众,也具有公共性质。私募基金会的捐赠收入虽然主要来自特定的个人,其财产本不具有公共性质,但那些享受了国家免税待遇的私募基金会可以被认为是接受了额外的政府补贴,从而使其财产具有了公共性。从财产的最终去向看,慈善组织的财产及收益只能用于章程规定的公益目的,绝不允许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分配于任何私人,即使慈善组织有一天终止了,其剩余财产也要转移给同类组织,而不是分配给捐助者和组织的经营者,这些都表明了慈善组织财产的公共性质。
  慈善组织的目的、功能和财产所具有的公共性,决定了慈善组织必须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信息公开义务则是这种公共责任的首要表现。当然,慈善组织有义务公开的,也只是公共信息。慈善组织持有的私人信息,如捐助者、受益人的个人信息和捐款情况(职业、收入状况和家庭住址等),则属于隐私权保护的内容。慈善组织公开捐助者与受益人名单应取得本人的同意,或者以匿名或编码的方式公开。
    1.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慈善事业大事记
    2. 中国慈善的历史审视与现实思考
    3. 慈善事业与当代中国青年的使命
    4.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现状、路径、前景
    5. 红十字会创建:中国慈善界“第一伟举”
    6. 不宜忽略改善民生的几个必要界限
    7. 进一步发挥政府对促进慈善组织发展的作用
    8. 慈善组织募捐情况等11项内容必须仨月一公开
    9. 韦绍行:公益慈善组织要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力
    10. 加快建设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