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社会各界代表性人物研究
林毓生:鸿飞那复计东西
发布时间: 2010-12-02    作者:陈洁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11-17
  字体:(     ) 关闭窗口

  林毓生不知道的是,在这样的精神痛苦中,幸运女神已经在门外偷窥了。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的Donald Lach教授到台大去讲学,因为是英文授课,没有学生去。系里便要求英文不错的林毓生和另一个女生去听课。课程结束后,林毓生鼓起勇气提出,他想毕业后去芝大追随哈耶克。当时哈耶克凭借《通往奴役之路》和《自由秩序原理》,已经毫无异议地跻身于当代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列。

  Donald教授答应给他写推荐信。如此因缘和合,26岁的林毓生得以赴美留学。1960年的秋天,因为还没有获得最高奖学金,林毓生一边在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俱乐部餐厅当服务生,一边开始了艰难的学术探索。他曾说,学者最重要的,是在学术生涯形成阶段,也就是读研究生那几年,培养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学术探索能力。幸运的是,他的学术奠基是在芝加哥大学的社会思想委员会完成的。

  社会思想委员会实行的是很贵族化的学徒制、导师制,精英教育,一个教授和一两个学生单独约定上导师课(tutorial),每周或每两周一次,讨论经典书单内容,写篇小论文。林毓生读书的时候,委员会里有9位教授,只有十来个学生。给林毓生授过课的有大名鼎鼎的西尔斯(Edward Shils)、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博兰尼(Karl Polanyi),甚至包括艾略特(T.S.Eliot)和索尔贝娄(Saul Bellow,讲俄国法国文学)。

  老师们格调各异,各有风范。哈耶克很绅士,60多岁了,一下课就要站起来帮女学生穿大衣。他是极少数身为教授而不用秘书和助教的,自己打信件,还常常打错别字。他沉默寡言,很少主动指导学生要如何如何,必要学生提出问题了,他才回答。如果学生没准备好问题,师生就得“相对无言”了。课上,学生讨论完了就完了,哈耶克很少最后总结并给出结论。林毓生认为,这就是古典自由主义者的典型风范,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价值标准,就应该绝对尊重,不指导和点评,就是不用自己的智识影响和干扰学生自己的智识成长。这就是所谓知识贵族的自制,自由主义者的自制,自由和平等写进了骨子里,融在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中。

  相对而言,倾向于共和思想的阿伦特就不同,学生讨论到最后,她总是要作总结、给结论的。这个老太太一头白发,很美。她的导师课是讲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每周六下午一点半上课,课间休息25分钟,她会打开一瓶法国红酒,请学生吃她自己做的小点心。喝下午酒是典型的欧洲风格。

  至于上课的内容,就是读经典。他们必读的书单包括,柏拉图的对话录(一般总会包括《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荷马史诗、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作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莎士比亚的悲剧、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亚当斯密、休谟、卢梭、康德三大批判,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马克斯·韦伯、《战争与和平》、《卡拉马助夫兄弟》、《红与黑》等。

  读完这些称为基础课程的经典,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就可以撰写博士论文了。

  林毓生对1963年的博士资格考试印象深刻。考试由老师出六道题,分成三组。学生从每组中选一题,一共选三个题,拿回家去做,完全开放,可以查任何资料,只要在五到七天内完成三篇论文。

  林毓生的母语是中文,所以考试时间批准为一周。头五天,他每天睡三四个小时,后面两天连轴干了48小时,一点儿都没睡。如此拼命,却不是例外。别的同学基本上都是这样熬出来的。林先生的一个同学,在博士资格考试前几个礼拜精神崩溃,被送进精神病院休养了半年后才回家。

  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后,林毓生可以选择任何题目做论文,这时他又经历了一次精神危机。一方面,他可以对西方思想做纯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又不能忘怀从中学就开始的对中国命运、公共事务的关注。那个夏天,他没法决定做什么研究,有时整个下午待在图书馆,看的书却一点都不记得。

  后来,还是哈耶克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林毓生。哈耶克并没有告诉林毓生应该怎么办,因为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越俎代庖。但哈耶克说了他在遇到同样问题时是怎么做决定的。“我所有的研究,都与我的个人关怀有关”,学术应该是有生命关怀的。林毓生很清楚,他最想做的事情,也是他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搞清为什么自由主义在中国会失败。从那时起,林毓生真正有了自己的学术方向。

  理解林毓生的关键,或许是他对政治始终不渝的兴趣。当然,这里说的政治,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公共事务”。跟林毓生聊天,他偶尔也会夸自己的夫人祖锦聪慧高明,或者从当心脏科大夫的儿子开始讨论“医学处于科学和艺术之间”。但总的来说,林毓生一辈子都在说的话,只有两个关键词:一、自由,二、中国。他盼望着中国越来越好,期待着中国的公共事务能越来越合理。

    1. 社会变迁中的台湾农村社区营造
    2. 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发展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3. 2008年以来台湾社会运动的政治化倾向研究
    4. 20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对西沙、南沙群岛主权维护的应对
    5. 台湾青年学生与保钓
    6. 1970年代初台湾的钓鱼岛史地研究
    7. 1962年“台海危机”背景探因
    8. 20世纪历史学的特点
    9. 浅谈历史研究的三种范式
    10. 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