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人物回忆
张玉凤忆1976年毛泽东选接班人
发布时间: 2010-12-07    作者:叶永烈    来源:人民网 2010-12-07
  字体:(     ) 关闭窗口
   张玉凤曾这样回忆毛泽东挑选接班人的情形:关于接班人的问题,毛主席曾多次跟我说:为此事伤透脑筋,林彪是他选的,王洪文是他选的,都不行呵!

   周恩来逝世,使国务院总理之职空缺。本来,理所当然应由邓小平继任总理——因为他是“第一副总理”。

  然而, 邓小平已处于受批判的地位,不可能继任总理。

  张春桥、王洪文以为打倒了邓小平,他们就有出头之日,成为理所当然的接班人。

  1976年2月2日下达的《中共中央通知》,却出人意料。

  《中共中央通知》全文如下:

  经伟大领袖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由华国锋同志任国务院代总理。

  经伟大领袖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在叶剑英同志生病期间,由陈锡联同志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这表明,毛泽东又选定了新的接班人华国锋!

  屈指算来,在刘少奇、林彪、王洪文、邓小平之后,华国锋也是毛泽东亲自选定的接班人。

  张玉凤曾这样回忆毛泽东挑选接班人的情形:

  关于接班人的问题,毛主席曾多次跟我说:为此事伤透脑筋,林彪是他选的,王洪文是他选的,都不行呵!

  1976年1月8日,主席得知总理逝世的消息,悲痛不已,时而哭,时而要赶人。他病卧在床,一字一句地看总理追悼会和悼词的请示报告。看完后,又泣不成声。我问主席去参加总理追悼会吗?主席难过地说:“我也起不来了。”那些天,主席醒来也不先听文件了,总是在扳手指头,考虑问题,还不时问我政治局同志的名字,我就一个一个地报出当时政治局委员的名字。……

  1月中旬,毛远新来见主席。他问主席,对总理的人选有什么考虑?主席想了一下说:“要告诉王洪文、张春桥让一下。”

  然后,主席又扳着手指数政治局委员的名字,最后说:“还是华国锋比较好些。”

  毛远新点头说是。

  就这样,主席提议华国锋任代总理,主持政治局工作。

  毛远新说:“好!选得好!”

  主席也显得很高兴。

   毛远新出来时对我说:“幸亏他先去了(引者注:指周恩来去世),主席自己把接班人选好了,这是大事。”

  后来,毛远新又来向主席汇报说:他把指示向王洪文、张春桥传达了。王洪文表示同意主席的安排,张春桥则没有什么表示。在政治局传达时,大家都认为主席看人看得准,选得好。

  主席听了毛远新的汇报,很高兴。

  后来,江青也打电话来,让我们报告主席说:华国锋这个人,主席选得好,他两边意见都能听,她对主席这项决定很满意。

  汪东兴也特意来见主席说:“主席选华国锋同志选的(得)实在好,我举双手赞成!此项决定,大家都很满意。你要吃好、睡好,其它事,我们来办。”

  主席听后,非常兴奋,说:“华国锋不但有地方工作的经验,省委工作的经验,还有中央工作的经验。”

  1976年4月30日,午后,毛主席接见正在北京访问的新西兰总理马尔登。华国锋同志陪见。接见后,华国锋对主席说:“我把外宾送上车,还来向主席谈几件事。”主席说:“好。”不多会,华国锋返回来同主席谈话,我也在场。华国锋对主席说:“最近我处理了几件事,现在有几个省发生一些问题,我已同政治局的同志研究,作了处理,签发了中央文件,形势正在好转。国际上也有些事。我经验不多,有事多同政治局的同志商量,看主席有什么意见。”主席说:“国际上的事,大局已定,问题不大;国内的事,要注意。”当时,主席说话已经讲不清楚了,华国锋同志听不明白,我就把上面的话重复了一遍。

    1. 组图:记录华国锋一生珍贵瞬间的25张照…
    2. 华国锋的交城抗日岁月:培养多位民兵英雄 令日伪军闻风丧胆
    3. 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纪念华国锋同志诞辰90周年
    4. 华国锋主动出击 抓捕“四人帮”决策揭秘
    5. 2007年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6. 华国锋同志晚年生活:关心经济发展
    7. 华国锋找李先念商讨解决“四人帮”的具体时间考释
    8. 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研究
    9. “两个凡是”的由来及其终结
    10. 张星星: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