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其他国家领导人生平与思想研究
彭德怀为何成新中国第一个走出中南海的元帅?
发布时间: 2010-11-23    作者:张树德    来源:《毛泽东与彭德怀》 2010-11-23
  字体:(     ) 关闭窗口

  1959彭德怀搬离中南海始末

《毛泽东与彭德怀》 作者:张树德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毛泽东与彭德怀》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张树德编著而成。该书详细描绘了毛泽东与彭德怀在革命生涯中的情感世界。

  毛泽东与彭德怀同是湘楚文化孕育出来的历史巨人,在中华民族当代历史中共同谱写过光辉的篇章。他们的革命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表现出来的个性魅力为世人所敬慕。

  以下文字为本书节选。(孙琳)

  ●中南海留不住,彭德怀向住了7年多的永福堂投下了最后一瞥,成为新中国后第一个走出中南海的元帅

  中南海与北海统称三海。中海开辟于金、元时,南海挖凿于明初,到了清代,它们与北海合称西海子,列为禁苑。中南海主要建筑是水云榭,为水中凉亭;亭中有“太液秋风”碑,为燕京八景之一。此外还有紫光阁、蕉园等。南海主要景物为:瀛台,上有翔鸾阁、涵养殿、香殿(即蓬莱阁)、迎薰亭等。此外还有丰泽园、怀仁堂、海晏堂等。

  1949年后,中南海成为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居住地

  中南海这个明清两代王朝的帝王之居,从1949年以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核心领导人物的住地,是搏动着党和国家心脏的地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居住在这里。

  毛泽东在这里共住了27年,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建国前夕,毛泽东于1949年3月25日进入北京,住进了香山双清别墅。

  随后叶剑英提交了一份建议党中央搬进中南海的报告,周恩来深表赞成。但毛泽东不同意这个建议。

  “我不搬,我不想作皇帝。剑英这个人固执。”毛泽东严肃地对周恩来说。周恩来委婉地劝道:主席,叶剑英的建议有道理。为了安全着想嘛,这里连围墙也没有。“不谈不谈。”毛泽东打断了周恩来的话头。这也难怪,进城之前毛泽东号召全党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它写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李自成攻人北京后如何失败的事。毛泽东提出决不当李自成,要考试合格。

  此时,朱德也在一旁为周恩来帮腔:“毛主席住进去,警卫工作更好做。”

  1949年7月,党中央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搬进了中南海。毛泽东被安排在丰泽园的菊香书屋。就是在这里,他一住就是27年。

  丰泽园是清朝皇帝行演耕礼之地。园内有颐年堂,原名崇雅殿,乾隆皇帝曾在此设宴赏赐王公宗室。毛泽东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在颐年堂聚会。菊香书屋是堂前的东配房,给毛泽东作了书房兼寝室。

  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东南角。一排造型相似的院落中间,有一座中国古老式的建筑,名曰“永福堂”。1953年,彭德怀从朝鲜回来以后就住在这里,一直到1959年9月,有7年多。

  这座院落,有北房5间,西头的两间打通了隔墙,是彭德怀的办公室和会客室。东头的两间是卧室兼作他夫人浦安修工作和学习的地方。当中的一间,由东到西打了一个隔断,隔出约十平方米空地,作为餐室。东厢房作会议室,有时用来召开军委办公会议,后改为宿舍,西厢房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和宿舍。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