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
发布时间: 2010-06-07    作者:王爱云    来源:《党的文献》 2010-06-0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文字改革问题。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就对文字改革萌生了兴趣并给予持续关注。抗战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文字改革的主张,并对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文字改革更是悉心指导,无论是确定文字改革的方向,还是制订文字改革的方案,毛泽东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全面梳理毛泽东关于文字改革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正确评价毛泽东在文字改革中的作用乃至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毛泽东曾经十分关注文字改革。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认识与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创立拉丁化新文字的主张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所以毛泽东对拉丁化新文字给予了大力支持,使之得以在根据地试验推广。
  (一)关注文字改革
  文字改革的思潮,在中国由来已久。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新青年》开始,展开了文字改革的讨论。在讨论中,很多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认为,世界上的文字都要经过三个阶段:象形、表意、表音。汉字不是表音文字,所以野蛮落后;在他们看来汉字难学难写难认,是普及教育的障碍;拼音文字只要记住几十个字母,学习起来容易得多。例如,1918年4月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指出:“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陈独秀也赞同地回应指出:“然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陈独秀书信集》,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206—207、202页。)1923年1月,《国语月刊》第七期专门出版“汉字改革”号,胡适、蔡元培、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傅斯年等人发表文章,以对封建文化和教育进行反思的批判精神,或赞同简化汉字,或赞同废除汉字、采用新拼音文字,并提出简化汉字和拼音文字的详细方案,使文字改革思潮一时达到顶峰。
  此时,青年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积弊已有了清醒认识,遂对其消极影响进行了尖锐批判。如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在致师友黎锦熙的信中指出:“自昔无知识,近顷略阅书报,将中外事态略为比较,觉吾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五千年流传到今,种根甚深,结蒂甚固,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廓清。”(《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页。)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新文化,成为毛泽东在当时的文化追求。这样,毛泽东对文化界大力倡导的文字改革也萌生了兴趣。1919年9月5日,毛泽东读了黎锦熙所写《国语学之研究》一文后,致信黎锦熙,表示“国语这个问题,弟亦颇想研究……关于‘国语’的材料,先生遇着,千万惠给一点”(《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第404页。)1920年6月7日,毛泽东再次向黎锦熙表达了要研究文字学的愿望。他说:“文字学、言语学、和佛学,我都很想研究,一难得书,二不得空时,懈怠因循,只好说‘今日不学又有明日’罢了。希望先生遇有关于言语文字学及佛学两类之书,将书名开示与我,多余的印刷物,并请赐寄。收聚了书,总要划一个时间,从事于此。”(《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第479页。)
  此后,虽然毛泽东投身革命,其研究文字的想法未能付诸实践,但是他对文字改革一直给予关注。
  (二)支持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1. 毛泽东领导军队正风反腐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2. 毛泽东与“向西藏多路向心进兵”
    3.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溯源
    4. 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时代背景
    5. 毛泽东与大比武运动的中止
    6. 毛泽东对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贡献
    7. 薛庆超: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是关键
    8. 毛泽东的胜战之道
    9. 毛泽东三次点将“海空雄鹰团”
    10. 从工业化到现代化: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演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