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云眼中,故乡青浦是个魂牵梦萦的地方,那里水美、竹美、书美,人更美。因此,无论身处何方,他都深深牵挂着青浦。陈云曾经多次讲,在最艰难困苦的对敌地下斗争环境中,是故乡人民支持和保护了我,我的心始终和故乡人民联系在一起。
“是舅父把我养大的”
青浦是上海的郊县,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1905年6月13日,陈云出生在青浦县的练塘镇。
秀外慧中的练塘镇河渠纵横,房舍商铺依水而立。民居大多数砖木两层,一式青瓦白墙,黑白相间,屋脊起翘。水多桥亦多,陈云故居就在一条被人称作“市河”的小河边,附近有七八座古风犹存的石桥,其中有一座桥建于明代,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正是这样的桥,这样的水,这样的民居,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迷人风光。
陈云自幼父母双亡,由舅父舅母抚养。舅舅廖文光按照母亲的遗愿正式把陈云作为廖家立嗣儿子,并让养子陈云改姓廖,名为陈云。不过,陈云仍叫廖文光为舅父。
由于“廖陈云”这一称呼仅在陈云幼年时期在家乡使用,因此知道的人很少。1961年,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陈云回到家乡搞社会调查。一天,陈云正与随同人员查看猪圈,突然听见后面有人在大声喊“廖陈云”,大家都感到很吃惊,不知道在喊谁。陈云连忙回头一看,原来是住在公社集体食堂隔壁的一位老太太,是自己小时候一起玩耍的伙伴,当即上前热情招呼。人们这才明白过来,“廖陈云”原来就是陈云。

陈云在延安
年幼的陈云沉静、内向,常常一个人站在旁边看小伙伴们玩耍。稍大一些,他便主动帮舅母做家务,还经常到舅舅开的小饭馆里干些杂活。
廖文光夫妇十分疼爱聪明、懂事的陈云,对陈云姐弟俩十分照顾,尽管经济条件非常有限,但逢年过节,仍然要想办法给他们作件新衣服。平时家里有好吃的,都让孩子们先吃。
陈云6岁那年,舅舅送他到私塾接受启蒙教育,陈云认真念书,用心写字,很快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陈云的毛笔字写得端正有力,私塾先生甚为赞赏。
1913年,廖文光把陈云送到练塘贻善初等小学读书。陈云对语文、数学、手工、体育等课程感到很新奇,很好学。他每天很早起床,在店堂里读书、写字。小伙伴们找他玩,他如果没有做完功课,坚决不去。邻居们常用陈云勤奋学习的精神教育子女,要他们以陈云为榜样。陈云喜欢听书,流行于江浙一带的评弹给陈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入学前,舅舅就常带他到离家不远的长春园听书。上学以后,陈云仍然利用课余时间到镇上的书场听书。多年后,陈云在与艺术界领导谈及评弹的作用时,还曾提及这一段经历。他回忆道:“我10岁前就听书,先是跟我舅舅去听,听上瘾了,有时候大人不去,就一个人自己去听,到现在60多年了。”他诙谐地说:“我是听戤壁书(注:指在书场不花钱,听白书。)出身,听《英烈》的。”
在青浦,陈云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陈云的童年,失去双亲,是悲苦的;他的童年,满含亲情,也是幸福的。
离开家乡后,陈云曾多次与战友、同事谈及童年的往事,每每谈及与舅父一家结下的深厚感情。他曾在一封信中对人说:“我是江苏人,出身于贫苦的家庭,4岁时父母均去世,依舅父而生。”他还在另外一个场合说过:“我出身在上海,从小失去父母,是舅父把我养大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