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国防建设70年
《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发布时间: 2013-04-17    作者:胡为雄    来源:国史网 2013-03-20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辑的《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由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10年1月出版。这部书分上、中、下三卷,收入自1949年9月至1976年2月毛泽东有关电报、批示、讲话、谈话、书信、题词等821篇,其中91篇为首次公开发表,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些文献是毛泽东指挥战争的真实记录,是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时的心血凝结,从总体上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及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演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日理万机,然而,他仍然直接领导和指挥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援越抗法、援越抗美以及多次边境自卫反击战。他关心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力求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有利的和平环境。同时,毛泽东更加注意倡导人民军队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艰苦奋斗、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并在支援国家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后近27年的军事指导实践中,毛泽东军事思想获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核战争理论,人民战争理论,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理论,战争与和平关系的理论等。《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1949年以后毛泽东军事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全面把握毛泽东军事思想,总结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基本经验,研究其发展规律,推动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加速推进军事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上卷收入文献373篇,记录了自1949年9月21日至1951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建立新中国,解放全国领土,肃清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军队以及剿灭土匪、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法,整军强军等方面的活动。

  上卷开篇是毛泽东的有关讲话和以他名义发布的政府公告,这些文献都带有军事特色。如《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也对解放战争进行了总结:“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现在,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今天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毛泽东豪迈地宣称:“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他表示,在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

  上卷中有关肃清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军队,进一步解放全国以及剿灭土匪、镇压反革命的文献有98篇,如《对白崇禧部作战以各个歼灭为适宜》、《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在西北西南地区的作战部署》、《同意分步骤在新疆进行军事工作》、《渡海作战必须注意的问题》、《力争今年占领昌都明年进军拉萨》等。这些文献表明,毛泽东在忙于成立中央政府和处理全国政务时,对各个战场的战役战斗仍然实施具体指导,体现了他胸有全局、不打无准备之仗、提醒部下克服轻敌急躁情绪,实施歼灭战、大迂回包围的战略战术原则。

  毛泽东对夺取全国政权后的军队统一领导和指挥十分关心。在《目前形势和人民解放军的任务》一文中,毛泽东从世界大势谈到中国的局势,他说:“目前的国际情况对于我们是有利的。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民主阵线比去年更为壮大。世界各国争取和平反对战争的人民运动有了发展”,毛泽东在谈及“战争已在大陆上基本结束,只有台湾和西藏还待解放,还是一个严重的斗争任务”时指出:“现在人民解放军在新解放区仍有继续剿灭残余土匪的任务,人民公安机关则有继续打击敌人特务组织的任务。”同时,毛泽东也考虑到裁军精兵问题:“在保障有足够力量用于解放台湾、西藏,巩固国防和镇压反革命的条件之下,人民解放军应在一九五○年复员一部分,保存主力。”[1](pp.148,149)

  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献有200篇左右。首篇文献是《朝鲜战局和我们的方针》,这是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的讲话,从中可以看出他在战略上的清醒预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朝鲜战争持久化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增大。过去,我们对于朝鲜战局的估计有速决和持久两种可能性。所谓速决,就是朝鲜人民军乘胜追击,把美军和李承晚的残余伪军赶到海里去。现在美国在朝鲜已经增加了它的军队,因而战争持久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加了。”[1](p.201)上卷中最后一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献是《要准备再拖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解决问题》,主要是谈与美方交换战俘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毛泽东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是表明中国对于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立场与态度,如《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这是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讲话,表明了毛泽东在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等问题上的态度。毛泽东指出:“美国对朝鲜、菲律宾、越南等国内政的干涉,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1](p.154)此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还收录了对抗美援朝战争的预防和准备的相关文献,主要有《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批语》、《关于东北边防军统由东北军区指挥与供应的批语》、《东北边防军务必在九月三十日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等,反映出毛泽东未雨绸缪的思想。

  其二是有关中国的战略准备,如《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方针和部署》、《请周恩来约谈柴君武指示任务和方法》、《必须准备与向鸭绿江进攻之敌作战》等,这些文献反映了中国在做出出兵朝鲜决策前有充分的物质和精神准备。

  其三是关于战争部署和整个战略战术,如《第一仗以打伪军为主为适宜》、《先抓住一两部敌军围攻吸引敌主力增援》、《九兵团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为方针》、《收兵休整准备再战是正确的》等,展示了毛泽东一贯的战略战术,也显示了他对朝鲜战场等方面情况的缜密思考。

  其四是关于和平谈判的策略,如《请会商朝鲜和平谈判准备问题》、《关于朝鲜停战谈判的准备工作》、《停战谈判期间军事上应采取的对策》、《要作给敌人以大量消耗和歼灭后才能和下来的打算》等,这些文献说明毛泽东强调的战争目的是保卫和平。

  上卷中诸多文献展示了毛泽东应对和指挥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体现了毛泽东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作风,一开始就准备打持久战,慎重首战,打歼灭战、运动战,面对优势装备的对手随时改变战略战术,战后而能和、不好战的精神。

  与抗美援朝战争相联系的是保卫中国国土不受侵犯,毛泽东将之视为与抗美援朝战争一体的任务。毛泽东保卫中国国土不受侵犯的立场体现在如下文献中:《关于抗议美机侵入我国领空的批语》、《必须统筹两广对付美蒋进犯》、《华东工作应以美蒋登陆进犯为假想的基础去布置》、《加紧准备防空战胜敌人可能的空袭》、《华东应准备独力歼灭可能进犯之敌》等。同时,毛泽东号召全国各条战线全面配合抗美援朝战争,反映这方面的文献主要有《坚决站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立场上》、《关于朝鲜战场新闻报道的指示》、《对关于对朝鲜战争宣传应注意之点电报稿修改的批语》、《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等。

  在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之际,越南人民反抗法国殖民侵略者的战争也在进行。毛泽东本着国际主义的立场,亦因地缘政治的关系,支持越南的抗法战争并在战略战术上提出建议。上卷中收入的几篇有关越南战争的文献即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形,如《如何作战由你们自己根据具体情况作决定》、《应先打小仗然后才有可能打较大的仗》、《务使确有把握每战获胜》、《先歼东溪西南被围之敌再歼高平南逃之敌》等。这些文献有的表明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有的则体现了毛泽东的人道主义精神,如《可以通知法国派飞机投掷粮食及运走重伤员》。

  通过革命战争夺取全国胜利后,毛泽东更加注重军队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注重军队的建设,加强军事院校建设,并加强整个军队的整编,还提出军队要参与生产,体现这方面内容的文献主要有:《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和强大的经济力量》、《同意陆军大学设在南京》、《开展连队民主运动加强战斗力》、《各大军区党委务于近期报告整风情况》、《关于编余部队调拨为工程部队和屯垦部队的批语》等。

  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为了捍卫领土完整和援助睦邻国家,他指挥的军事活动已不再限于国内,而是跨出国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法战争,这使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环境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1. 《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出版座谈会举行
    2. 《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出版发行
    3.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座丰富的宝藏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5.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6.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7.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8.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9.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10.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