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国防军事
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 2012-08-01    作者:王喜斌    来源:《求是》 2011-12-01
  字体:(     ) 关闭窗口

  胡锦涛主席指出,要把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作为“十二五”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主线,贯穿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全过程和各领域。贯彻落实胡主席重要指示,深化对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索,以紧迫的战略意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强力的工作指导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是军队领导干部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

  一、着眼战略全局,深刻认识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紧迫性

  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是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的大势所趋。发端于上个世纪中后期的信息技术革命,在军事领域引发了一场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世界性新军事变革。这次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是信息化,实质是从工业时代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向信息时代的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基本标志是全面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西方主要国家在这场世界性军事变革中,以其先发优势及雄厚的科技、经济实力走在这场变革的前列。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全力推进本国军队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提高军队建设信息科技含量,加速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以尽快形成新型战斗力。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军队质量建设,成为当今世界军事发展的时代潮流。只有坚持以信息为主导,加快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才能抓住世界军事发展的战略机遇,提高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质量,适应当今时代对军事力量发展的要求。

  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是履行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国际战略格局深刻演变、国家利益不断拓展和国家安全需求发展变化,党和人民赋予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军能够有效应对传统与非传统两类威胁,高效执行战争与非战争两种行动,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这是对我军战斗力建设内涵和标准的重要拓展和新的要求,是信息化条件下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根本方向。要履行好我军新的历史使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增加人员规模和武器装备数量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模式,使战斗力建设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体现新型战斗力的内涵要求,促进战斗力水平的整体提升。只有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尽快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才能有效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我军的战斗力水平,应对多种复杂局面,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战斗力标准是检验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也是牵引和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军建设正处于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现代化水平与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是我军建设发展的主要矛盾。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系统体系,是破解“两个不适应”矛盾、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关键。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速度和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坚持把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线,是科学发展观在军事领域的生动运用,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调整和优化军队组织形态,深化军队建设和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把握特点规律,牢牢掌握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主动权

  科学技术进步对战斗力构成要素产生深刻影响,是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根本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军事电子信息技术、高超声速技术、临近空间技术、军用无人平台技术等一大批战略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武器装备呈现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对军队人员的科技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对军队的体制编制、战斗编组形式、作战指挥方式带来革命性冲击和影响。这些特点深刻改变战斗力要素的内涵,要求战斗力在一个新的层次、境界与高度上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实现新型战斗力的全面转型。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战斗力提高的巨大推动作用,坚持科技强军战略,牢固确立信息主导、科技推动、体系制胜等新观念,更加重视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官兵的科技素质提高,更加强调科技兴训,把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坚实基础上。

  战争形态演变对战斗力提出新的需求,是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战争形态规定着与之相适应的战斗力生成模式。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相继发生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战争实践表明,人类战争向信息化形态演进呈加速趋势。过去机械化战争,战斗力生成主要依靠人员规模、武器装备数量和机械化水平,通过机械化平台把战斗力要素进行功能叠加来实现。现在信息化战争,战斗力生成主要依靠人员的科技素质、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和效能,通过信息系统把战斗力各要素有机融合来形成。信息成为联结战斗力各要素的灵魂,信息技术成为武器装备的支柱,信息化特有的倍增效应使战斗力呈现指数级增长。战争形态的变化,要求战斗力生成模式必须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能转变,由人力密集向科技密集转变,由火力和机动力主导向信息力主导转变,由相对分离的系统向高度融合的一体化体系转变。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就要深化对信息化战争特点规律的研究,始终聚焦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聚焦构建一体化联合指挥和训练机制,聚焦信息化战争指导理论的创新,不断提高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质量效益。

  国家发展战略和军事战略对战斗力建设赋予特定使命任务,是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直接动因。古往今来,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面临的安全威胁不同、担负的战略任务不同,战斗力建设的目标、思路、方法也不尽相同,进而影响着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方向、重点和进程。西方主要国家推行全球霸权战略,战斗力建设的目标模式就是信息全球掌握、军力全球到达、行动全球展开。我国实行积极防御战略,肩负实现祖国统一、捍卫海洋权益、防卫战略要地、维护太空和信息安全等多种不同的战略任务,这决定了战斗力建设的取向是防御性的,战斗力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必须始终坚持以我国国家安全战略定位和军事战略需求为基础,直面中国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面临的多重挑战,着眼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从我国国情、军情和战斗力建设的条件与现状出发,制定切合我国实际的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道路,避免超越现实和盲目跟风,增强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科学统筹指导,积极探索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有效路径

  立足国家战略大局,在科学筹划设计上探索新路径。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必须始终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统筹国防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搞好前瞻预测和超前设计,使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与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要牢固确立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指导地位,使之真正成为推进科学发展的主线,贯穿于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全过程和各领域。要科学判断我军战斗力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发展节点,统筹处理好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总体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和集聚后发优势,优先提高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防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能力,优先发展在各作战领域起支撑和关键作用的新型武器装备和配套建设,增强战斗力建设的战略主动性。

  突出信息主导作用,在信息体系建设上探索新路径。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必须把转变的重心放在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体系建设上。在建设目标上,紧紧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着力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在建设重点上,大力发展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发展具有威慑力和“节点破坏力”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提高战场控制能力需要的主战装备,发展关键性联合作战支援保障装备。在建设方式上,以现有武器装备的技术改造为主,以研制新式武器装备为辅,提高主战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加大信息和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力度,提高多种作战单元、作战要素、作战系统的融合集成能力。

  坚持质量效能导向,在完善体制机制上探索新路径。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必须把观念及时转变到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上来,建立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要优化组织领导和管理体制,建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战略管理机构,强化战略管理职能,统一领导组织机构的调整改革。要着眼信息系统体系对抗新要求调整优化编制体制,调整优化军兵种的构成形式与比例,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建立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联合训练体制和联合保障体制。要健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依托国家资源和经济建设成果,建立军民一体、寓军于民、滚动发展的科研与生产保障机制,使有限资源更高效、更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

  确立优先发展布局,在培养新型人才上探索新路径。人是战斗力构成的第一要素。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必须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要建立知识综合化、技能复合化、智力系统化的新型军事人才素质标准,大力强化官兵的信息科技素养,建设类型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群体。要突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进一步规范培养标准、优化培养路径,形成逐级递进、衔接紧密的培养链条。要推进院校教育转型与部队训练方式转变的深度融合,在更宽领域推进联教联训,实行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提高各层次军事人才培养质量,为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供有力可靠的人才支撑。

  (作者:国防大学校长)  

    1. 国防拔尖人才培养需探索新途径
    2. 借助数据驱动国防和军队创新发展
    3. 国防动员融合发展渐入佳境
    4. 国防报刊文:以新思维推进国防动员法治化
    5. 《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二)》印发
    6. “科技国防”:照亮未来战场
    7. 聚焦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集思广益
    8. 体察兵心民意 情注国防民生
    9. 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10. 李克强: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