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科技与武器装备
建设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发布时间: 2010-12-13    作者:怀国模 石世印    来源:国史网 2010-12-1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自力更生为主,同时抓住机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也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军武器装备必须立足国内研制和生产。即使在50年代有苏联援助的情况下,他也一再指示,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正因为我们始终把依靠自己的力量作为基点,60年代初,在苏联毁约停援、搞突然袭击时,才能够处乱不惊,沉着应变,灵活处置,及时调整部署,迅速攻克难关,在“两弹一星”方面取得突破。毛泽东同志曾风趣地说:这是赫鲁晓夫帮忙的结果,撤走专家逼着我们走自己的路,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这些年来,国际战略格局和战争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但冷战的结束不可能改变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垄断和把持高新技术的实质,这已成为他们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手段之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无论是60年代初苏联背信弃义,还是80年代末美国对我实行制裁,都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一些高新技术,尤其是国防尖端技术,国外是不会转让给我们的,只能靠自己去攻关,去拼搏,去创造。这样,才能经得起国际风浪的冲击,防止受制于人,立于不败之地。

  强调自力更生,决不是盲目排外,搞自我封闭。在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同时,抓住时机,大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是毛泽东的又一重要思想。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因为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15)他还形象地说过:要“先写正楷,后写草书”。事实证明,50年代,我国抓住中苏友好的有利时机,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引进苏联先进技术、设备和智力,对我国国防科研工作的开拓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当前,对外开放已成为基本国策,我们更要抓住有利时机,尽可能多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智力,进一步提高国防科学技术水平,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四)坚持全国“一盘棋”搞好大力协同

  1962年10月,罗瑞卿在给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实现原子弹爆炸,这是全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水平的集中表现,绝非那一个部门所能单独办到的,必须得到各工业部门、科研单位的密切配合,以及全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援。对此,毛泽东作了重要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几十年来,大力协同,集智攻关,不仅是核武器研制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而且已成为整个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毛泽东关于大力协同的思想,反映了现代科技、现代工业的特点和要求,同时也是群众路线在国防科研生产中的应用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武器装备既是现代科技、工业的产物,又是现代科技、工业的缩影,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是宏大的系统工程。以卫星通信工程为例,它包括卫星本体、运载火箭、发射场、地面测控网和通信地面站等五大系统,每个大系统包括若干分系统,每个分系统由若干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又由众多的仪器、部件、零件组成。再如,核潜艇的研制,几乎涉及到全国各个省市,各个部委,几千个厂所院校,上万名科技人员。如此庞大的工程,只有坚持全国“一盘棋”,大力协同,群策群力,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各个环节协调发展,达到预期目的。

  毛泽东关于大力协同的思想,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有利于把各路科技大军汇集起来,形成整体优势,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首先取得突破,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60年代,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中国科学院所属的20多个研究所,冶金、化工、石油、机械和军工部门的科研院所,以及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都投入很大的科研力量,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难题。正是由于各部门、各地区的大力协同,才汇集成一股巨大的合力,使国防科研、试验、生产和建设急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保障,大批原料、材料及配套产品立足国内,众多的科技难关得以攻克。可以说,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全国大力协同的结果,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今后,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伟大变革中,国防科技工业战线一方面要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功能,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一定要进一步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增强全局观念,发扬大力协同的优良传统,依靠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力争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1.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政策的变迁路径及其动力机制
    2. 姬文波:20世纪90年代中国特色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发展道路探究
    3. 姬文波: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的调整与改革(1966-1986)
    4. 三大阶段印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发展之路
    5. 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
    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知识产权立法建设检视
    7. 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
    8. 新中国武器装备建设不断实现新跨越
    9.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10.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