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三峡百万移民全面完成安置 库区迈向致富新征途
作者:张桂林    发布时间:2010/09/17    来源:新华社
  字体:(     ) 关闭窗口

  这是一次艰辛而动人的命运大迁徙;这是一场气壮山河的家园大重建;这是一部凤凰涅槃的创业改造史。

  跨越两世纪、持续18年的三峡工程大移民,至2010年宣告结束。百万移民安置任务全面完成,曾经横亘在中国政府和三峡建设者面前的“世界级难题”,终告破解。

  回首迁建之路,下有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为三峡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行为;上有国家不断修正、完善安置政策,努力维护移民群众利益的举动,最终促成了这一百万移民顺利搬迁的壮举。

  近几年来,在中央强有力的持续支持下,三峡库区人民负重前行,全力建设新家园,库区基础设施和社会面貌大为改观,特色产业日渐兴起,百万移民逐渐走上安稳致富路。

  “搬得出”成功实现

  建设三峡工程,根治长江水患,并发挥其巨大的电力、航运效益,是国人的百年梦想。但三峡水库淹没区涉及重庆、湖北两地20多个区县,上百万移民需避让搬迁、重建家园。移民能否“搬得出”,成为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自工程开建以来,库区人民无私奉献,毅然“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一部分移民离开肥沃的土地向后靠,把新家建在瘠薄的山梁台地上;更有16万多移民离乡背土,揖别祖祖辈辈居住的故园,带着家乡的泥土,远赴十几个省市重新安家。

  涪陵南沱镇坪西坝依靠种植特色作物,人均年纯收入6000多元,是三峡库区“首富村”。但为了建三峡,村民含泪刨掉了带来财富的蚕桑、龙眼、榨菜和柑橘树,重新创业!云阳县高阳镇红庙村50多岁的移民冉以奎,种了300多株佛手树、柑橘,办有小酒厂。政府动员他外迁,老伴哭肿了眼,他劝说:“哪方水土不养人,再创家业不就是苦点累点。为三峡作贡献,值!”这个村26位冉姓移民跟着他主动外迁。

  为了清库蓄水,万州区武陵镇禹安村65岁的董生芬老太太,含泪砍倒了40年前她和丈夫亲手栽种的定情树。巫山县培石镇培石村谭成栋的父亲临终前说:“我要葬在江边,听着江水声,才睡得踏实。”但为了三峡库区水质,谭成栋给父亲迁了坟,仅这个镇,十几年内就要迁坟几百座……

  为维护好移民群众利益,18年来,国家根据移民工作实际,不断调整、完善安置政策。搬迁之始,国务院在1993年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中,就明确提出“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多渠道、多产业、多形式、多方法妥善安置移民”,并庄严承诺“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

  迁建过程中,面对库区人多地少、容量不足,基础设施欠缺等一个个“拦路虎”,中央分别做出“鼓励更多农村移民出县、出省(市)安置”“加大库区搬迁工矿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新增移民安置人口和投资概算”等多项重大政策调整。

  根据最新统计,截至目前,三峡库区共搬迁移民139.76万人,安置任务全面完成。参与移民工作近20年的国务院三建委原副主任甘宇平深有感触:“正因为有了移民群众的奉献、牺牲,有党和政府不断维护和发展移民的利益,三峡百万移民‘搬得出’的目标才得以如期实现。”

    1. 全国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会议11日在北京召开
    2. 新中国建立初期“包下来”政策的落实与影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