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国际社会继续就青海玉树地震灾害向中方表示慰问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4/21    来源:新华社
  字体:(     ) 关闭窗口
   19日和20日,又有一些外国领导人及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致函、致电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或以其他方式,就青海玉树地震灾害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慰问。

  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斯政府和人民的坚定支持,相信中国人民有勇气和决心战胜震灾带来的挑战。

  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向中国人民致以诚挚慰问,相信不屈不挠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一定能战胜灾难。

  阿联酋总统哈利法、副总统兼总理穆罕默德向中国人民致以最深切的同情和慰问。

  黎巴嫩总统苏莱曼向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向中国人民,特别是遇难者家属表示最诚挚的慰问。

  巴林王国首相萨勒曼向中国人民表示诚挚慰问,愿伤者早日康复。

  科威特王储纳瓦夫向地震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愿伤者早日康复。

  蒙古国总理巴特包勒德向中国人民表示深切慰问。

  日本国会参议院议长江田五月向中国人民表示慰问。

  伊朗议长拉里贾尼对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深感悲痛,向遇难者家属表示同情。

  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对地震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深表悲痛,向中国人民表示诚挚慰问,向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

  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向中国人民表示诚挚慰问。

  希腊总统帕普利亚斯向中方表示诚挚慰问,对遇难者家属表示同情与支持。

  马耳他总统阿贝拉和议长加莱亚向中国人民,特别是遇难者家属致以衷心慰问,表示马耳他人民对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感同身受。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向遇难者亲属致以最深切的同情和慰问。

  亚美尼亚总统萨尔基相向中国人民致以诚挚慰问,向罹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并祝愿受伤人员早日康复。

  塞尔维亚总统塔迪奇和总理茨韦特科维奇向遇难者家属和中国人民致以最深切的慰问,表示塞中人民团结一心,相信中方救援行动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克罗地亚总统约西波维奇向中方表示深切慰问。

  斯洛文尼亚总统图尔克向遇难者家属和受伤人员表示最深切的慰问。

  摩尔多瓦总理菲拉特向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和诚挚慰问,向遇难者表示哀悼。

  马其顿议长韦利亚诺夫斯基向遇难人员家属表示诚挚慰问,坚信中国人民在友好国家的支持下,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抗震救灾工作胜利。

  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向中国人民和遇难者家属致以最诚挚的慰问。

  科特迪瓦总统巴博向中国人民表示慰问,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深切同情,对中国抗震救灾行动表示坚定支持。

  塞内加尔总统瓦德向遇难者家属及友好的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和支持,祝愿伤者早日康复。

  科摩罗国民议会议长阿米杜向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向受灾群众及遇难者家属表示深切同情。

  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劳尔·卡斯特罗向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

  圭亚那总统贾格迪奥向灾区人民表示深切慰问,称赞中国政府的救援工作及时有效,相信灾区人民一定能早日重建家园。

  联合国人权高专皮莱对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对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相信在中国政府强有力领导下,中国将尽快渡过难关。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向中国人民表示深切慰问。

  非盟委员会主席让·平对遇难者家属表示诚挚慰问,对中国政府在震后迅速采取救援行动表示赞赏。

  南方中心执行主任许国平向遇难者家属表示诚挚慰问,对中国政府救援措施和效率表示钦佩,希望中国人民克服地震带来的悲痛和损失,尽快重建家园。

  科威特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黎巴嫩外长沙米、也门外长库尔比、加蓬外长通吉、捷克外长科胡特、吉尔吉斯斯坦临时政府外长卡扎克巴耶夫、亚美尼亚外长纳尔班江、斯洛文尼亚外长日博加尔、爱沙尼亚外长佩特向杨洁篪外长致慰问电。尼日利亚、安道尔等国也通过不同方式向中方表示慰问。

    1. 朝鲜经济状况与改革前景
    2. 冯永锋: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国医改
    3. 中国代表呼吁国际社会为缓和叙利亚局势创造条件
    4. 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影响
    5. 国际社会盛赞中国成功建设经济特区推动改革开放
    6. 国际社会积极评价我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7.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矿难救援
    8. 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改革和中国模式的讨论述要
    9. 共同维护外空安全
    10. 张胜军:入世十年中国国家身份的嬗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