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 阅读提示 >> 从尼克松到奥巴马:历次会晤
推动中美关系的五个美国人
发布时间: 2009-11-16    作者:张国庆    来源:《环球》杂志 2009-11-16
  字体:(     ) 关闭窗口

  1972年2月21日11时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到达北京。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前往机场欢迎。尼克松走下舷梯,主动与周恩来热烈握手。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

  从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那一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时至今日,中美之间的联系早已经不仅仅是“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就可以形容,用现任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的话来说,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在这数十年中,有很多美国人深刻地影响了中美关系的走向,而其中作用最为显著的,便是其中五位。

  基辛格:伟大的敲门

  在美国,亨利·基辛格是个传奇人物,而在美国历任国务卿中,他也绝对算是一个明星。他不仅是加入美国籍的公民中担任国务卿的第一人,而且是第一个在任命前就访问过北京和莫斯科的国务卿。

  至今令人津津乐道的是,1971年夏天,时任尼克松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在访问伊斯兰堡的最后一天对外界佯称“肚子疼”。而后,消失于公众视野的基辛格登上了一架巴基斯坦人安排的波音707飞机,神出鬼没地来到了中国,戏剧性地敲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对于这次伟大的敲门,《时代》周刊评价说:“基辛格正处在事业的顶峰,大多数教授们只能在图书馆里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影响,而他已经拥有全世界的关注和世界级的影响力。”基辛格在与周恩来打交道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睿智和坦诚,在世界外交史上都堪称棋逢对手。

  如今,逾80高龄的基辛格已亲身参与中美关系达38年,其间40多次访问中国。当被问道为什么如此频繁地访问中国时,基辛格笑称,“我喜欢中国人民、喜欢中国文化”,而每次来中国,他都会为中国感到“震惊和喜悦”。在他心中,中国人民早已成为他的好友,他希望看到中国富强,希望看到中美携手共进。

  而中国人民也将基辛格当作不可多得的好友和发展中美关系的关键人物。日前,在基辛格访华期间,与温家宝总统进行了亲切叙谈,宾主双方还在紫光阁内的屏风前合了影。合影后,温家宝对基辛格说:“我送你们出去。”这时,屋外已下起细雨。温家宝撑起一把大大的雨伞为基辛格遮雨,一直把他们送到紫光阁外台阶前。这个细节,一时传为佳话。

  尼克松:对中国开放将使我载入史册

  1993年4月11日,美国第37届总统尼克松最后一次访问中国。他站在1972年访华时专门为他和周恩来定做的一艘小船上,对着陪同他的美国女助手无限感慨地说:“有两件事将使我载入史册,水门事件和对中国开放。一件是坏事,一件是好事。” 在他心中,中美关系是最值得回忆的外交成就。

  应该说,尼克松是一位很有世界眼光的政治家,尽管当时反华势力仍很强大,但他却已很清醒地认识到,美国执行的“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已告失败。在他看来,当时世界已形成“五大力量中心”(美、苏、中、日、西欧),美国不与中国改善关系,其“均势外交”就难以推行,因此,尼克松上台不久就指示基辛格探索同中国重新打开关系的可能性,并多次在不同场合就对华贸易、旅行、人员往来和美军在台湾海峡巡逻方式等问题向中国作出姿态。最终,尼克松成为了第一位走进新中国的美国总统,而他与周恩来总理“越洋的握手”,更是震惊了世界。

  在发展中美关系上,尼克松的历史功绩令人难忘,正是他的预见性和坚持不懈使问题提上了快车日程,而基辛格则将计划变成现实。在这一历史性的外交棋局中,尼克松与基辛格的配合令人叫绝,美国学者曾经很感慨地说:“没有尼克松的视野,朝中国开放不可能开始和持续下去。同样,没有基辛格,事情也决不会完成得如此干净利落。” 

    1. 东亚冷战视野下的中美关系
    2. 新时期大国双边合作机制建设
    3. 从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看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
    4. 美国台海巡防政策调整与中美关系解冻
    5. 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再认识、再思考
    6. 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美缓和决策的理论分析
    7. 中美军事安全互信问题研究
    8. 潮起潮涌35年——中美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其展望
    9. 中美关系与中国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
    10. 面对历史机遇:中美关系和解与中朝关系(1971~1974)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