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毛主席万岁”口号到底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 2010-11-22    作者:陈文君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11-21
  字体:(     ) 关闭窗口

  记者:也就是说,这两条口号自刘少奇修改后直至正式发表,没有改动过。

  张素华:事实就是这样。我觉得可以追溯一下“毛主席万岁”这个口号是怎么来的。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1950年的这件事会有所帮助。

  口号往往是人们表达感情心绪的即兴呼喊,本不是为留诸文字、传之后世的。“毛主席万岁”也是这样。现在已经很难确证它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最先喊出来的。有可靠史料记载的,经我的初步查证,是在1943年1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的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当时来延安参加大会的劳动英雄们深感自己过去是被人看不起的穷苦人,现在翻了身,成为光荣的劳动英雄,非常感激毛泽东、朱德和共产党,于是他们纷纷给毛泽东发出献词。其中,延属分区劳动英雄吴满有、赵占魁、申长林、杨朝臣等45人在给毛泽东的献词中,喊出了“毛主席万岁!”的口号。1943年12月1日的《解放日报》刊登了这个献词。中直、军直等劳动英雄及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给毛泽东的献词中也有“我们要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字句。

   记者:也就是说,这句口号最初是源于群众自发地表达他们的真挚感情。

  张素华:是这样。应该就是从那时开始,这一口号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在党的文件中也开始使用。例如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上,朱德做军事报告,报告结束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泽东同志万岁!”周恩来在讲话的结尾也高呼这两句口号。再如在1946年7月1日的《解放日报》社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五周年》最后写道:“让我们高呼: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中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的救星毛泽东万岁!”据李银桥回忆,1947年秋,毛泽东去葭县县城看黄河时,在城楼上被老乡们认出来了,人们高呼:“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泽东则向大家招手致意:“乡亲们好!同志们好!”类似的场景在那一时期是十分常见的。

  记者:现在人们对这句口号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开国大典时群众游行的口号声吧。

  张素华:是的。据《人民日报》报道:开国大典结束的时候,当群众队伍经主席台走出会场时,“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入云霄,毛泽东通过扩音机大声的回答:“同志们万岁!”人民拥戴毛泽东,毛泽东热爱人民,两种感情都是很真挚的。

  事实上,在1949年9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各位代表的发言中,也有不少人在结尾呼喊类似的口号。如新疆代表团团长赛福鼎最后说:“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全国工商界首席代表陈叔通最后说:“毛主席万岁!”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首席代表谢雪红最后说:“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民主同盟代表沈钧儒最后说:“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九三学社首席代表许德珩在发言最后说:“毛主席万岁!”中国民主促进会首席代表马叙伦最后也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领袖毛主席万岁!”

  记者:这样说来,1950年《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中有“毛主席万岁”这个口号,在当时是很自然的事情。

  张素华:对。所以,从历史文献来看,从1943年延安劳动英雄的献词,到1950年五一节口号中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以及刘少奇的修改,反映的都是那个年代亿万翻身解放人民的心声,是他们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人民领袖们的真诚祝愿。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