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环境保护、生态和循环经济
发布时间: 2010-01-27    作者:武力    来源:国史网 2010-01-27
  字体:(     ) 关闭窗口

  十六大报告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13年的基本经验,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写入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339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他强调,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2005312胡锦涛主持召开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2005123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充分认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2006314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要求在“十一五”时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将污染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200763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 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佳选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党的十七大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但要建设生态文明,而且循环经济要形成规模。发展循环经济,把加快发展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2009年被温家宝总理称为“中国经济发展最难一年”。而在这“最难一年”的第一天,《中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根本意义的事业。

  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是对改善民生、实现民主的高度关注,是建设政治文明、法律完备、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可以预见,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进程,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服务业来促进“结构优化节能”;通过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促进“技术节能”;通过鼓励适度消费的模式和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可持续发展。

    1. 常纪文:着力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
    2.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意识构建的历史进程及启示
    4. “一带一路”建设要有绿色支撑
    5. 把握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平衡
    6. 环境保护,要知道更要做到
    7. 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贡献和优化作用
    8. 让环境保护成为企业的“重点项目”
    9. 践行四个全面 建设“四型”环保
    10. 国务院正式发布“水十条”(全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