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发布时间: 2010-01-27    作者:武力    来源:国史网 2010-01-27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通过深刻洞察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和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驾驭中国经济航船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完成这样艰巨重大的任务,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历史起点上的继续前进。中国既具有许多过去不具备的物质、思想和体制基础,同时也面临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同时,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进入了国际上通常所说的工业化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要准确认识和切实解决中国在发展关键时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新的思想统帅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一方面,中国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际产业分工和生产要素转移浪潮中实现了历史性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世界现有规则和秩序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也要求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变。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新的思想统帅经济发展。正如胡锦涛所言:“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早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2]2003年上半年,中国遭遇前所未有的“非典”疫情。在抗击“非典”时,胡锦涛亲赴疫情严重的广东地区考察工作。415,胡锦涛在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 [3]8月底,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期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2005312,胡锦涛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根本途径”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5]20051129,胡锦涛又阐述了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六条经验和启示。20061011,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扎实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2006125,胡锦涛再次对几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进一步阐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会和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必须”: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必须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必须不断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不断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体系,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6]

  总之,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在各个领域出现的阶段性特征,推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论创新呈现出一个蔚为壮观的局面。十七大是这一理论创新进程的新高潮。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重大意义、根本依据和根本要求,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中国在一段时间内所走的基本上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所依靠的主要是物质和人力资源的高投入,造成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加速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既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的道路,也必须认真总结和吸取中国以往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走一条具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顺应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使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经济贸易发展和资金技术流动加快,各国经济和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特别是信息化以世界为舞台,导致了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型工业化实际上是中国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必然选择。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7]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第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大全面总结5年来的实践,进一步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8],从而又丰富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加快两化融合;二是工业化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走绿色工业化之路;三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四是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协调发展,走高质量工业化之路;五是工业化和全球化协调发展,走国际化市场之路;六是工业化和服务业协调发展,走繁荣现代服务业之路。总之,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中国的新型工业化要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简单模仿西方模式。中国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特征应该是“三高两低”: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09页。

  [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0页。

  [3]《人民日报》,2003416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5页。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16818页。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09页。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429094.html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