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合理调节地区经济差距
发布时间: 2010-01-27    作者:武力    来源:国史网 2010-01-27
  字体:(     ) 关闭窗口

  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以加快经济成长、提高资源的分配使用效率为中心,投资向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倾斜。这种非均衡布局的战略,充分发挥了东部沿海的优势,加快了东部地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西部的开发和建设,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十几年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但是新的能够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地区分工格局尚未形成;内地虽然具有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通讯落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资金不足,人才素质不高且流失严重,加上改革开放程度较低,旧体制下形成的许多旧的观念仍束缚人们的思想,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致在国家实行资源分配向东部沿海倾斜的战略过程中,内地的经济发展与沿海的差距加速扩大。1979~1992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比中西部地区高出5~10个百分点,而且呈现加速的势头,1992年中西部工业总产值在全国份额为34%,比1979年下降近5个百分点,东西两大地带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对差距,由1986年的48%扩大为52%,我国尚未解决温饱的居民,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带。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影响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为此,国家加强了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八五”计划提出,要把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形成有利于发挥地区特色和区域协作的经济体系。国家在继续考虑沿海发展需要的同时,安排较多的项目在中西部地区;在国家预算投资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要明显高于东部沿海地区。1995年进一步明确,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这几年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推动对外开放的范围向内陆扩展。1992年相继开放了内蒙、黑龙江、吉林、云南、广西、新疆、西藏7省13个陆地边境城市,沿长江28个城市8个地区,开放的城市涉及中西部各省区。1994年税制改革,原特区和开放城市、开放地带对外商投资的税收优惠逐步取消后,允许中西部地区继续给予适当优惠,鼓励外商投资向西扩展。1995~1997年,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由9.6%提高到13%。

  二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乡镇企业发展的区域分布很不平衡,至90年代初,占全国2/3人口的广大中西部只拥有乡镇企业产值的1/3,成为中西部与东部经济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由于发展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东西部差距、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很大意义,因此1993年2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强调:加快乡镇企业发展要作为中西部整个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实行适应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政策,使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根据中西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乡镇企业的形式更要放开手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接受东部的经验和教训,从本地区资源、人才、交通等综合条件出发,建立乡镇企业时一开始就注意集中连片,避免“遍地开花”;多渠道筹集资金,除中西部自己加强资金积累外,国家每年在信贷计划中单独安排50亿贷款,支持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鼓励东部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一起,与中西部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合资兴办乡镇企业。由于中西部本身将发展乡镇企业当作大事来办,加上东部地区支持,特别东部乡镇企业言传身教,为中西部培训乡镇企业骨干,对中西部农村改变思想观念,开拓产品的市场销路,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几年中西部乡镇企业增长很快,增速已超过东部地区。有力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加大国家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资源开发的力度,为今后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西移准备条件。这几年重大工程项目在中西部建设的比重大大增加,例如耗资巨大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南昆铁路、兰新复线、新疆吐鲁番~哈密和塔里木盆地石油开发、图们江三角洲开发区和晋陕蒙能源基地的建设等,不但直接有力促进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对广大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是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加快中西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我国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又是粮棉主产区,本来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但煤炭、石油、粮食、棉花等都是国家确定价格的主要产品,由于价格管制加上计划调拨,结果产量越大,效益越差,而且资金占用量大,企业亏损多,丰富的矿藏不仅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资本,反而成为发展的包袱。所以这几年加快价格改革,不仅多次提价,而且逐步放开了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对中西部经济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五是加强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扶持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如前所述,中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地区,国家实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这个时期合理调节地区经济差距的一项重要措施。除此之外,国家还加强了对西藏经济发展的规划,并全面给予经济支援,以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西藏地区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各项事业得到举世瞩目的发展,但同全国其他地区比较,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进一步加快这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势必影响西藏的稳定和全国的发展。所以进入90年代,党和国家把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当作一件大事来办。结合西藏的实际,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要以10%左右的速度(即比全国平均速度高出2个百分点)发展。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农牧业,搞好交通、能源、通讯建设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如继续开发“一江两河”(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地区,为建设进藏铁路做好论证和勘探工作等,以利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发展旅游和商贸,兴办以本地资源为主和面向本地市场的加工工业;以及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了顺利实现发展目标,除鼓励西藏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外,党和国家特别强调了全国人民的支援,重点完成已确定的62个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农牧业、工矿业、水利、能源、交通、通讯、文化、卫生、城市建设等领域,分别由中央13个部委和29个省市自治区及6个计划单列市承担,投资总额48.6亿元,计划2001年全部完成。至1997年,已有一批项目提前实现,为西藏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921997年西藏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2%,比计划多了约2个百分点。

   六是加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与技术合作。进入90年代,东部地区开始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驱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集约化,通过联合经营等方式,将传统的劳动密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生产。为此,除农业部出台并实施了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工程外,轻工总会制定并实施了“携手工程”,纺织总会提出并实施了“东锭西移”工程,约有85万棉纺锭已由东部迁往中西部,制糖工业也从广东、福建向广西、云南、新疆转移。同时东部各省还引导中西部地区更新观念,加强市场意识。大力帮助中西部地区培训人才,拓展市场、改进技术,并通过市场化改革,改善了区域间协调发展的机制。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这几年中西部与东部增长率的差距有所缩小,特别是中部的安徽、江西、湖北三省1994——1996年其工业发展速度已超过东部居全国前列。但总的看,东部地区占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且不断增加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
    1. 中国“交通扶贫”与地区经济差距——来自1989~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