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贸易关系日趋紧密,内地成台湾最大贸易伙伴。
两岸贸易的迅猛发展为双方,尤其是台湾创造了巨大的贸易利得,同时也在两岸间建立起日趋紧密的贸易相互依赖度。从台湾方面来看,其对内地的进口依赖度由1978年的0.42%上升至2006年的10.23%,历年累计从内地进口额占其累计进口总额比重达4.58%;其对内地的出口依赖度由1978年的0上升至2006年的38.89%,历年累计对内地出口额占其累计出口总额比重达19.83%;而台湾对内地进出口总额的依赖度则由1978年的0.19%上升至2006年的25.27%,历年累计对内地进出口总额则占其累计进出口总额的12.63%。从内地方面来看,其对台湾的进口依赖度由1978年的0上升至2006年的11.00%,历年累计从台湾进口额占其累计进口总额的10.65%;其对台湾的出口依赖度由1978年的0.47%上升至2006年的2.14%,历年累计对台湾出口额占其累计出口总额的1.96%;其对台湾的进出口总额依赖度则由1978年的0.22%上升至2006年的6.12%,历年累计对台湾进出口额占其累计进出口总额的6.08%。由此可知,台湾对内地日益表现出高度的市场依赖,而其对内地的供应依赖也在不断加深;相比之下,内地对台湾的市场依赖还不明显,对台湾的供应依赖也增幅较缓。
到2007年底,台湾共有36,538件投资项目登记赴内地投资,投资金额达到648亿美元。内地已成为台湾对外投资金额最多的地区,为台商海外主要生产基地。在两岸贸易方面,以2007年为例,台湾与内地贸易总额为1022亿美元;台湾出口至内地之商品及劳务约为742亿美元;自内地输入金额为280亿美元,台湾享有562亿美元贸易顺差。但是在目前的两岸四地,香港和澳门都先后和内地签订了CEPA协议。四个单独的关税区域中只有台湾没有与内地签定类似的经贸协议和建立制度性的经贸合作机制。所以在货物贸易上台湾也就不能享受诸如CEPA协议中出口内地零关税的待遇,即使将来内地依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逐步降低进出口关税,台商还是会在内地市场与港澳的竞争中以及在区域性分工格局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在两岸投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再加上两岸共同面对全球化、区域经济整合等国际经济大趋势,确实有必要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加强彼此经贸往来。构建两岸创新的经济合作机制,在这制度框架下推动两岸的经贸关系深入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2008年12月15日两岸“大三通”的实现给内地和台湾之间经贸来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环境。两岸之间往来便利,降低了相关物流成本及时间上的成本,提升了台湾的产业竞争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台湾签订CEPA协议是两岸同胞所共同希望的。总体上观察,台湾产品在国际大市场上的占有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台湾经济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在下降;中国内地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全面上升,国际经济影响力在持续增强,台湾经济要想重新走向高速增长的道路,必须与祖国内地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尽快融入“两岸四地”的经济发展圈。
3.两岸经贸关系的互补性、依存度正逐步走向新的境界。
两岸经贸合作就是在资源条件、技术水平、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自然形成的一种分工合作。内地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较低,人才资源与自然资源丰富,市场庞大,是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中最大的市场。台湾方面的优势则在于,有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资本比较充足,但劳动力成本较高,岛内市场容量有限,需要向岛外延伸产业链。由于两岸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经济垂直分工或协作性显著,产业间和产业内的互补性都很强。
两岸经贸交往频繁,台湾对内地的贸易依存度在不断提高。截至2007年底,两岸累计贸易额已经达到7281亿美元,其中对台出口1259亿美元,自台进口6022亿美元,台湾顺差累计4763亿美元。[4]截至2008年6月底,内地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6339个,实际使用台资467.6亿美元。目前台湾对内地的市场依赖度已超过40%,内地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台湾对内地的出口额每增加一美元,可直接、间接诱发台湾相关产业增加产值二美元,台湾从两岸贸易中获得的高额顺差,对保持台湾外汇储备增长做出贡献。[5]可见,台湾对祖国内地的依存度越来越高。
目前海峡两岸人员往来频繁,两岸贸易运输的95%以上通过海运完成,两岸年运量达7000多万吨,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两岸海上的间接通航成本高、效率低,以绕航计算,一个集装箱要比直航多花17美元,一吨散杂货多花1美元,一吨油品化工多花8美元。两岸实现海上直航后,运输成本将明显降低,物流效益将显著提高,每年可减少运输时间11万小时,降低运输成本1亿多美元,同时,两岸同胞往来更加便利。对于台湾航运企业来说,由于不必再弯靠第三地,所节省的时间与航运成本相当可观。据估计,每航次可节省16~27个航行小时,可节省15%~30%的运输成本,初步估计,以目前两岸货柜4000航次计算,起码可省下12亿元新台币,未来在航次还可望大幅增加的预期下,所可能创造利润将更多。岛内有关专家认为,长荣、万海、阳明等岛内集装箱海运业者来自内地的货源比例高达60%以上,免税后估计每家航商一年约可省下20亿~30亿元新台币。岛内业界人士指出,过去前往内地须由香港转机,时间大约需要5~6小时,但直航上路后,桃园到上海只需要82分钟,一年成本就可以省下10亿元新台币以上。改革开放来,两岸经贸快速发展,以2007年为例,两岸贸易总额高达1023亿美元,台湾对内地的贸易顺差近463亿美元,内地是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及最大顺差来源。两岸商品与人员不能直接通航还能有如此效果;若两岸可以直航,两岸贸易会为双方带来更大利益。[6]
内地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同文同种。近年祖国内地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台资投资内地、惠及台湾同胞的利好政策。正如温家宝所指出:“从2005年到现在,我们对台湾同胞实施了大约60项优惠政策措施。”[7]当然,“5·20”后,台湾当局也在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台湾“国安会副秘书长”高长指出:“马英九上任后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列为施政第一优先。”[8]2008年7月4日,满载13亿同胞热切期盼的两岸周末包机顺利启航。7月19日,台当局又宣布扩大“小三通”,台湾民众可经金门转赴内地。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于正式启动,两岸同胞魂牵梦萦的直接“三通”得以基本实现。这些成果显示,两岸经济交流往来开启了新篇章。
[1]《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人民日报》2005年4月30日。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10-25。
[3]王毅:《两岸三通书写历史新篇章》,《综合运输》2009年第1期。
[4]蔡敏:《2007年两岸累计贸易额达7281亿美元》,产经网-中国国门时报,http://chanye.finance.sina.com.cn/sm/2008-04-28/350129.Shtml。
[5]《2008年1-6月两岸贸易、投资情况》,2008-07-2208:53台港澳司,http://tga.mofcom.gov.cn/aarticle/d/200807/20080705678553.html。
[6]王毅:《两岸三通书写历史新篇章》,《综合运输》2009年第1期。
[7]《温家宝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人民日报》2008年3月19日。
[8]高长:《将推动“两岸共同市场”协商》,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